夫子疲惫一生所追求的是恢复周的等级秩序,他认为他所处春秋时期已经是礼崩乐坏,社会失去了应该有的秩序,而没有秩序的人类社会与禽兽世界没有区别。读书时一直搞不懂什么是礼崩乐坏,尽管那时老师很认真地讲解,讲得很是卖力,可当时真的听不懂,或许是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不足以支撑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
这几天脑海中突然蹦出了礼崩乐坏这个词,仔细想了想,好像有点明白。礼是指等级制度,乐是指评价体系。夫子说春秋时期礼崩是指诸侯不拿周天子当回事,而乐坏则是指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发生了变化,诸侯不拿周天子当回事这件事情居然不受其他诸侯的谴责,这就是礼崩乐坏。或者说不遵守规则称为礼崩,对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不进行谴责和指制称为乐坏 。
按照周朝的礼制,周天子可以观看八行八列六十四人进行的集体舞,这称之为八佾;诸侯只能组织六行六列三十六人进行的集体舞,称这六佾;而卿大夫只能用四佾,也就是四行四列十六人的舞蹈。季孙氏是鲁国卿大夫,他居然在家宴时安排了八佾之舞,孔夫子非常生气,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可从二个方面去解读:一是季孙氏连这种事都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狠心做不出来?这是说季孙氏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二是如果季孙氏的这种行为其他人都能认可,还有什么行为不能认可,那么天下还有规则可守吗?孔夫子的这句话既是对破坏规则的行为不满,也是对看到规则被破坏而无动于衷的态度所不满。然而,无论夫子怎么不满,八行八列的舞已经中卿大夫变得很流行,忍或者不忍,都不会影响这种事情的发生。因为周天子已经没有了管束的能力,鲁国国君做任何事都要看卿大夫的脸色,他哪里敢管卿大夫的事,只剩下孔子这样的疾迷于大周礼制的士嘀咕几句表达自己的不满。此时的鲁国大权掌握在季氏手中,既然孔子有点拎不清行势,那就把他驱逐出境好了。孔子周游列国兜售他克己复礼的主张,是不得已而背进离乡,差点就克死异乡,最后季康子把他召了鲁国。回到鲁国的孔子还有当年的猛劲,还会似当年那般心直口快吗?还会去拼命维护那个已经过时的制度吗?不会的,他不再去鲁田的朝堂之上,他学会了明哲保身,是能忍,孰不能忍。
礼崩乐坏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规章制度或者旧的意识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注定被历史垃圾堆中。不过每到转型期,总有人会成为孔子式的人物,他们拼命守护他们认为的正确的东西,过了许多年后,会发现那些行为是有多么可笑。
读初中时,牛仔裤开始进入校园,部分追求时尚的同学把牛仔裤套上彰显青春美丽,记得那时老师除了在开班会时批评一些同学身着奇装异服不伦不类,还会找那些穿牛仔裤的同学谈心,让他们不要穿牛仔裤上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视牛仔裤为洪水猛兽的老师也穿上了牛仔裤。可见该崩的总会崩,该来的总会来,挡不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