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孔子担心的“礼崩乐坏”时代终于到来了。
“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对这句话感触最深的诸侯君王,除了宋襄公,也就没谁了。
宋襄公,子姓,名兹甫,宋桓公的嫡长子。
在宋襄公以前,齐桓公以“召陵之盟”、“葵丘之会”实现了“不战而称霸”的宏图大志,那是公元前651年。
公元前651年夏天,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葵丘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县城东17.5公里处有一条黄河故道,北岸是林七乡西村,会盟台就设在这里。
葵丘之会,周襄王派宰孔赐桓公文武胙,这是桓公称霸于诸侯的标志。可惜,7年后,桓公驾鹤西去,结束了其辉煌而又悲催的一生。
一直鞍前马后为其摇旗呐喊的是宋襄公。襄公也有勃勃雄心,一心欲与楚国抗衡,继承齐桓公霸业。
其实,宋襄公从骨子里来讲,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是有渊源的。
大约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伐纣,商朝覆亡。大周朝按照“兴灭继绝”的传统礼法,国家虽然覆亡,胜利者仍要复兴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的世代,所以武王在分封诸侯,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
但周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杀,周成王另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宗祀。周成王也很给纣王面子,将其兄微子启的宋国列为公国,将宋国诸侯封为公爵,世代延续,爵位等级最高。
所以,在春秋五霸中,宋襄公爵位最高。之前的齐桓公,其后的晋文公都是侯爵。后来的几霸中,秦穆公是伯爵,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都是子爵。
这种公爵的血统,让宋襄公有了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司马迁评价宋襄公说:“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这句话很有意思,既赞美了宋襄公的贵族精神,也道出了其“欲为盟主”的雄心与“壮志难酬”的无奈。
襄公的仁义,要从他的“让国之美”开始。
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兹甫(即宋襄公)本应是继位之人,可是他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说目夷忠义仁义,应该立目夷为国君。目夷一看,这么仁义的兄弟,我怎么能夺其君位了,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干脆逃到卫国去了。
兹甫只好当了国君。
从这个典故可以看出,当时的宋国确实是自上而下的崇尚仁义道德。“让国之美”在当时也传为佳话。
公元前639年春,当政20多年的宋襄公,在齐桓公死后,欲利用种公爵地位,号令其他诸侯国。于是,宋国在鹿上(今属阜南县城西谷河南岸的公桥乡阮城村)会盟诸侯,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齐君和楚王的不满。
当年的秋天,宋国又与楚国、陈国、蔡国、许国、曹国和郑国会盟。这次会盟,宋国带头指定一个规矩,说所有参加“联合国”大会的国家,都不带军队。
目夷劝谏他说,以小国讨论担任盟主的大度会咱还是不举办吧,这是祸患,同时要求襄公带着军队保护其人生安全。但宋襄公不听,却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
结果,欲夺霸主之位的宋襄公在会盟之地被楚成王活捉,一直押到冬天,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国才将宋襄公释放。
宋襄公回国后,为了报楚国羞辱之仇,就攻打楚国的盟国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
楚国派能大将成得臣率兵攻打宋国国都,以攻宋而就郑。宋襄公只好从郑国撤退。
前638年11月初,楚军抵达泓水南岸,宋军占据泓水北岸有利地形。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宋两军众寡悬殊,在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宋襄公把握战机,乘楚军渡到河中间时予以打击。
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却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
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公子目夷就又说,这下可以进攻了吧。宋襄公说:“不鼓不成列”。意思是人家还没有摆兵布阵呢,咱不能打。
等楚军布好军阵后,一冲而上,宋军大败,宋国从此一蹶不振。
泓水之战规模虽不是很大,但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却具极其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的时代一去不返。
古之征伐中的最后一面仁义大旗,就此倒下,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