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位传给了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公元1399年,燕王朱律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长达四年的皇权争夺战自此爆发,史称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中一名太监为朱律出入战阵,屡建奇功,他就是郑和。郑和本姓马,出生在云南,明朝初年,明朝军队平定云南,将十一岁的郑和带到都城南京,成为宦官,后来他被分配到燕王朱律府中服役。公元1402年,朱律登基,改年号为永乐,郑和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成为永乐皇帝朱律最信任的宦官之一。
关于郑和下西洋,有两个比较大众的推测,第一个就是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第二个就是耀兵异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的航海技术以及造船技术可谓是很发达,发明的航海罗盘和牵星术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导航体系;当时的船只已经可以利用风帆和船舵的配合来控制方向。另外在那么庞大的航海队伍,郑和能够管理好,同时顺利地在船只之间进行交流,其领导和管理能力也是很厉害。
郑和和他的团队去过了很多地方,也带回了很多地方的朝贡。比如说葛剌国送的长颈鹿“麒麟”等。不过,当时的士大夫认为这样的航海是很劳民伤财的,朝贡的东西对国家没有什么意思,后来也就停下了下西洋的脚步,而郑和也在第七次下西洋之后病逝。
如今,郑和航海的故事已成为了过去。与西方不一样的是,他们远洋航海是为了掠夺,郑和下西洋是对外和平交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