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个很奇怪的朝代,提到明朝就会想到锦衣卫,东厂西厂,感觉那是个黑暗的王朝。这种感觉就像我们老板在店里安装的摄像头,时刻用来监控我们有没有干活儿,让人及其不舒服。可虽然有很多不靠谱的皇上,有朱元璋和朱棣那样的嗜杀皇帝,有朱厚照那样的顽童皇帝,有醉心于炼丹的皇帝,有万历那样的爱钱如命的皇帝,但是我们看整个明朝,却没有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无傀儡皇帝,无满清割地之卖国,君主死社稷。有人说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在这大明盛世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那就是郑和下西洋,这事情发生在大明永乐年间,那时经过朱元璋二十多年的经济积累,国力强盛,到了朱棣这一代国家更加富庶。从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七下西洋,为郑和施展“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的本领提供了机遇,使其成为世界公认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当然这是这是正史记载。
据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用武力从侄儿手中夺得皇位,而建文帝也放火烧了皇宫和自己,但朱棣自始至终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这件事情成了大明王朝的悬案之一。话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明成祖为这事儿睡不着觉,他生怕建文帝没死,又在其他地方招兵买马,用朝廷的名义讨伐他。为了找到建文帝本尊,明成祖派心腹大臣去各地秘密查询建文帝的下落,这一找就是二十三年,当然没有找到,后来他又想建文帝是不是逃到了海外?那时候我国的航海事业已经发展起来。明成祖想派人去海外去宣扬我国威,跟外国人做做生意,采购一些珠宝,顺便再去四处找找看有没有建文帝的下落。对于这个人选,他思考良久,决定派宦官郑和去,因为郑和跟随明成祖多年,是个值得信任的人,遂下令郑和率领船队出使海外。
郑和,原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由于郑和的祖父、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因此他从小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
明初时,还是小孩子的郑和被俘虏,而当时很不幸被净了身,入宫做了宦官,由于他跟随燕王朱棣起兵有功,因而被赐姓郑,累升至“内官监大监。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郑和在福建五虎门起航,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据史料记载,当时郑和的船只中最大的叫做宝船,这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这是个超豪华游轮,郑和站在船头,看着即将出发的庞大舰队和眼前的茫茫大海。 他明白自己此次航程所负的使命和职责。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奉诏出使西洋。同年冬,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遗体埋葬于古里,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尝试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也是一场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