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唐.刘长(zhǎng)卿 译析:石宏博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
日暮山苍,远处还是连绵的苍山,天气寒冷,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住着贫苦的山民。
我听到从柴门传来的犬吠声,原来是夜归人冒着风雪回归家门了。
注: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不知其详。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
犬吠:狗叫。
刘长(zhǎng)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
析:
大约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公元777年(十二年)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
刘长卿第一被贬是在代摄海盐令之后。
海盐令,在中唐早期,也许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但是在中唐中期后期以及晚唐,朝廷大部分的开销都是靠盐政来支撑的。
能获得这个位置,说明这个人是比较有才干或者是有人脉,而在这个位置上被贬,可能原因是因为这个人比较正直,也许也是因为不太会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也可能纯粹是斗争的牺牲品。
这首作品是作者在贬谪之后,夜宿山民民居的时候写的。
山民的经济生活一直是一个让人比较关心的事情,实际上一直都是比较贫困的。虽然住在山上,有可能逃避战乱,但是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这种生活一直以来都是比较贫苦的。
现在的林权碳汇改革,给山民的生活增加了一定的收入。
山上不仅住着山民,有的时候还有隐士,传说中还有神仙。
神仙,仙神,因为大山高处某种程度上是生命的禁区,所以只有神仙仙神才能住在那里。
比如说在北欧的古老文化当中,他们认为,更北端的地方,是天神们住的地方。这种思想认为,神仙仙神住在生命禁区,是如出一辙的。
至于隐士,大抵与天下动乱,世间无道,有关,在南北朝之后,又出现了求仙问道这一因素。
与刘这个姓氏有关的,影响过历史走向的,大概就是黄石公和刘伯温这两位曾经的隐士了。
天下动乱,什么地方比较安全呢?
有人说是村子,有人说是镇子,有人说是城里,有人说是都城,有人说是山上。
从历史上看,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但是总体来说,都有一定的风险。
总的来说,一是要兵家不争之地,二是要这个地方治安尚可,自然条件也足够生存。
兵家不争之地,比如说福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不争之地,所以说福建好多地方的族谱都能传上近千年。
而至于治安和自然环境,这就需要自己的选择和努力了。
历史上,村子被屠过,镇子被屠过,城被屠过,都城也被屠过,山上要是找了不好的地方,有山贼可能也比较危险。
话说回来,这首诗既体现了山民的淳朴好客,又很生活化的体现出在山中谋生的不易,风雪交加,能够有一处温馨的家在等着自己回来,这本身就是生活的善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