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散文随笔专题投稿随感集
随感7:诗境(永恒的宁静之光)

随感7:诗境(永恒的宁静之光)

作者: 博古林V雙木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18-01-05 00:00 被阅读137次
    随感7:诗境(永恒的宁静之光)

    诗性(诗性的灵光隐漏,酿出了一种永恒的宁静之光)

    如若我在死前,作为鲜活的生命,能够有所选择,我会在诗性之域中,凝出自然最洁净的某份触动。我渴求一生能过上静谧而温澜的诗性生活。一种满满欲溢的诗性情愫,温润如玉,那些段落中诗性的灵光隐漏,是如此地暖人。此夜我想说:给我一片诗性我能够酿出一种永恒的宁静之光)

    什么叫诗性生活,对于我而言缺乏对美的感受力,很难说真正是诗性。而思性生活,则是否体验到形而上沉思与高峰体验的那份愉悦,是更为实质性的问题。只有诗性与思性被共同把握,才能符合我对自己的要求。纯粹思辨的缺陷,需要审美能力来弥补。可以说,海德格尔是这一方面最佳的人物。

    对诗性的狭义认知是基于诗即人与自然的范畴。当我们踏进这样的诗之世界后,会产生这样的遐想。若在缥缈的青峦仙境的时节,从家中欣然启程,踏着泥泞的山路与面鼻着青草气息,满怀着愉悦的心境闲然从容。这份感受确实不可多得,特别是在如今埋在概念的理念世界里,多么渴望来一次这样的历程。曾经有一段时间持续地投入自然的怀抱,这种回忆增加了我的渴望。

    他的生命,葬在岚上,被风雨吹打,孤寂清冷。我常常在淫雨茫茫的清明时节,在高岚雨云氲氤时分沿着泥泞小路来到墓前,痴痴地面对着他。再次,独自一人,踩着潮漉的曲径与恻隐动人的烟雨回到住处。留下了,沾着惆怅的记忆,和你无言的孤寂。

    只是在空寂的夜晚,置一杯盏茶水,点一枝灯。而这种空寂的氛围感受潜移默化地变得恬静而美好。没有琐碎纷繁的映像。没有万流纵横,群妍争彰的世俗百态。没有千思万绪,落花别离的人情世故。唯有专属于自己的时空之内的遐思!

    得病的人,看到落叶更具有深层次的感伤。纷纷而落的枯叶,原本应在秋冬时节落下,却一直候到春天才飘落,这更能触人心怀的。像我这样肉体与精神同样乏弱的人,独身在茶园里行走,望着落叶,感到自己的生命何其的缥缈啊!转身看到山路边的野花,又使我萌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我不禁感叹,内心与外在世界是多么不同啊!内心世界充满了丰涵的迷离感受,如夜月下的宁静,给人一种无可言喻的惬意。如我这样的心灵是细腻而多情的,不断地领悟那自然无限的美。以这种自然潜润的生命之美来抗拒我的肉体与精神的乏弱。

    那是一个内心充满惆怅与痛楚的年龄,那是一个把世界整个转属于自身的时期,那是一个以些许的感触便能感同身受的时光。就在某个清晨,清明之时节里的我,望向窗外的荒芜墓地,不由悲叹到“枯蔓缠墓春草芜,何处?何处?终葬尘土!”可能我是一个心劳多伤的人吧!

    “何时萌生诗人的忧郁?是痛苦?是对人生的困惑?是对生命的热忱?谁懂得?我无悔于我的多情成疾!”全然皆是这般的人生体验才造就了我的,由敏感而产生诗性,又源于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而耽溺于内心。这样何能不忧郁呢。

    怎样的诗才是好呢?用感官的印象世界象征着哲学的深度。却抛却了哲学的抽象与晦涩。诗由语言表达而出某种画面的整合来阐释我的哲学思想。这样便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诗性语言本身的音律避免了语言的枯燥乏味。诗性语言所具有的感官知觉特征也不能全然表述出哲学的思想。

    秋夜的潇雨奏挽歌,爱我的人?我深深期盼的人呵!原来“有意”的一阵落红,如晚霞。而深情如曲水,它穿过孤寂的雨帷,在梦中,悄悄地吻晚霞。我在此刻变得柔情,而对异性的情愫能够让我走进诗性世界,这样的感性恰恰就是我本身的缺陷。

    随感7:诗境(永恒的宁静之光)

    撑着伞儿,步行于雨濛迷幻的茶田,翠绿欲滴的田野充满了诗情画意般的缠绵悱恻,心中却是难解的忧郁,我在这江南雨季试图寻找一种力量,足以打破纷乱不堪的心境,重新建立生命的信念,但是一股莫名的内心骚动时刻搅扰得我无法安宁。

    将实存稀释成存在,将个体的实存性拓展到整个诗性的世界,这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一种努力。他试图带领我们投向自然的怀抱,艺术的殿堂,找回失落已久的本初的生命状态。采用他特有的呢喃呓语的形而上的叙述方式营造出一种似是而非的语言世界。

    当碧渌静谧的湖面与青黛淡茵的峦峰被薄纱的轻轻笼罩着,那愁容与忧虑却久挂心中,一切多么的恍惚啊!心若飘落的润湿枯叶,残照夕阳,一切都成了忧愁的甜美,难以掩盖心底深处的面孔,一个川端康成式的自我与美与忧郁与人生的不确定与孤独的回忆。

    海如此的寂静,阒无人语,只有灯光与映影交融。简单的文学性白描但对我,这就已然足够了。可能还有点过多的馈赠。甚也无需套用培根的一句话,“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只要我置身于其中,便可酿出最纯粹的永恒。

    想起柯勒律治那句绝对的话,便改编想到“来自外在物体的视觉形象,更来自观察以后的回忆,来自于感官的印象,更来自想象中的回顾。”我们的诗更多地来自后者的引发。我的思想与及许许多多的感悟皆由后者赐予。我们把全部的外在显象有所选择的加以接纳,共同塑造着表象系统进而成为自我。

    记忆中有一种不忘的怀念,渔排上晃动的昏黄灯光就像零落在平静的湖面上,我就倚靠在渔排屋子的窗口,点燃起一根烟便遥望那弯曲的海平面,内心显得极其的安宁。就这样独自一人与悠晃的灯光,直到深夜里海面的一场斜雨。自己清楚,那种感觉很难复得了。

    随感7:诗境(永恒的宁静之光)

    海对于思想而言是最具有诱惑性的存在,我无比庆幸自己从小生活在海边,我的记忆始终与大海存在某种关联,我爱望海,海寄托着我难以数的清的瓜葛,大地早已与喧闹相伴,而海相比要寂静的多,除了宇宙也只有海能够与我们所向往的思想深度相媲美。

    随感7:诗境(永恒的宁静之光)

    不论诗歌还是小说甚或音乐,凡是有所克制的情感(情绪)表达都不会觉得情感(情绪)泛滥带来的艺术粗略性,艺术可能会存在骗取眼泪的倾向,情绪(情感)宣泄的作用,但这只是对艺术要求最低级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要有所克制,更多思想的丰富内涵。

    望着那在幽暗而狭长的彼岸盏盏的人间灯火,似冷峻的萤星,沾染在如蜿蜒起伏伸展的群山墨布,在这邃密的夜色里。而我独自走着,把这一景色映入眼帘,感受着夜色的无限静谧。静谧中带着落寞的心境。这一切的自然景观都是符合我的心境。它们只是一种象征。

    诗性生活,就是过神的生活,与灵感相伴,与孤独相伴。亲近大地,听从自然的召唤。原先写的诗便有这样的诗性。而后在我的诗存在着无尽的孤独与哲思,具有更多的批判性。可以说:我早期的诗本是狄奥尼索斯之醉,随之着我的成长,我的诗不再那么沉醉,而是一系列冷静的哲思与浓郁的孤独情感潜化的象征,给予每个孤独灵魂的共鸣与慰藉。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写诗的原由吧!

    许久没有静听,南方的雷雨声,雨水下的淅淅沥沥的爽快,顿时世界的每一片屋檐都哗哗啦啦的流着雨水,雷声时断时续,渐行渐远。突然间想起,余光中先生的那篇《雨》。唯独这篇文章,细腻的描绘出南方雨世界原汁原味的本色,最贴切的展现了雨与心灵、雨与诗意,雨与建筑等与雨共构的世界的感官知觉的画卷。这正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引发内心的诗意和感觉,使生命成为真真实实的在世之物,使世界成为最宜栖居之所。

    真正的境界是物我两忘,不存有自我的浓厚的情感着色,一派止境于静的超然之态,所写之境物全然表露其生命的境界了。所以读王国维诗论与王维的诗词,犹能如此感悟。

    我在你的忧思的明眸之中,心会到缠绵不尽的哲思,与澄明无滞的气质。可能是致某位浪漫主义诗人?或是某位美丽的女子?我只记得那一双明眸所透露出来诸多美妙的猜想,吸摄了我整个魂魄。抑或是我的记忆深处存留的全部美丽的眼神叠加起来,产生了这样的遐思?这不是单个生命所呈现出来的美,而是无数澄明的美眸所叠加而成的情愫。

    随感7:诗境(永恒的宁静之光)

    诗人将内心的感受用象征意义的画面表现出来,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诗都离不开诗人对自己记忆中象征化的画面撷取,用文字来表达,而我们通过文字的内容来主观联想来体验同感,与诗人同在。在多么抽象概念的诗作都离不开画面,可以说这与人类大脑先天条件的根本所在,可以说人类尤善记忆画面(图片、影像片段),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细致入微的文字刻画并采用独有的语词汇表达出来,传达一种感性的临场感受,可以说那些画面是诗人特定的象征意义表达,而可以说就是那些人类共有的画面象征认识搭建起认同与理解的基础。一旦诗人独自赋予了诗的画面象征独一的意义就破坏了认同与理解的基础,而读者就以原有的认同基础来认知诗作,便就产生误解。可以说,画面象征不如画面意境更有利于达到认同与理解,画面意境参杂更少的抽象概念的逻辑思维有利于读者更直观的感受与把握,所以说如济慈、雪莱、王维的诗更取向于画面意境的陶然沉醉,可以说诗的意境就是我所说的“心智-内场”。通过“心智-构设”的语言形式的表现而被我们把握。毋庸置疑诗的意境更趋向于“心智-内场”的把握,而象征倾向于“心智-构知”的抽象思维的认知。

    诗歌部分来说,就是一把利刃,剜却早已溃烂的伤口。批判现实世界无处不有的溃烂!其次是阐发诸多独特的生命状态与至深感受。最后就是对世界现象的哲学思考的记录。我认为,诗人所阐发的诗便就是以此为宗要。

    随感7:诗境(永恒的宁静之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感7:诗境(永恒的宁静之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tj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