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智慧(下卷)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智慧(下卷)

作者: 贵在随心 | 来源:发表于2022-11-15 18:26 被阅读0次

江西时代
*平定了宸濠之乱

阳明受难
* 哲学诗一窍谁将混沌开? 千年样子道州来。须知太极园无极,始信心非明镜台。
* 含有《庄子-应帝王》篇中的“混沌”的故事,寓意:即便以俊敏的良知来分析混混沌沌,未曾分化的事物,最终也无法得其本体。
* 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 引用周敦颐的“无极太极”论,觉察到每个人都具有可瑜之明月的良知
* 在蒲团上坐禅, 耽于三昧,追求死灰一般境界的行为,是无法寻求到本心
* 纠正朱子学的错误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

良知说
* 警世诗作《睡起偶成》四十余年睡梦中,而今醒眼始朦胧。不知日已过亭午,起向高楼撞晓钟。起向高楼撞晓钟,尚多昏睡正懵懵。众今日暮醒犹得,不信人间耳尽聋。

王阳明与湛甘泉学说的异同
* 王阳明晚年倡导致良知,湛甘泉晚年推行“随处体认天理”说
* 两人都重视孟子的心性存养→“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 王阳明比较直接,只要遵从“必有事焉”,自然就能做到“勿忘”、“勿助”
* 湛甘泉坚持:必须做到“勿忘”、“勿助”才能达到“必有事焉”

“动静”论心是统一的,无论其动静与否,循天理即为静,循人欲则成为欲动。 王阳明谈动静轮是建立在“天理人欲”论的基础上的,这一点与宋儒相同,然而并不认为静处的功夫是好的。因此主张事上磨练,倡导致良知。

用良知解释生死
* 生死如昼夜,知昼夜即知生死。
* 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 总之,尽管很难,只要克服生死之念,学问便可达“尽性至命”《孟子-尽心上》之境界。王阳明认为,最终致良知才能去生死念,像佛教讲的那样从生死中解脱出来。

之于佛教与道教对比
* 应以良知来看待世界万物的绝对虚无,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私念。道教与佛教虽然也讲虚无,但是他们的目的在于祈求长生不老,脱离现世的苦海,因此难免存有私念,这种虚无并不是真正的虚无。
* 佛教否定父子、君臣、夫妇等人伦关系的存在,认为它们是繁琐的,劝说人们不必执迷于此。然而,这些人伦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佛教否定这些人伦的存在,倡导虚无,是因为想从这些关系中逃离出来,反倒陷入了佛教所讲的“着想”。而儒教承认人伦关系的存在,追求本应有的道德,但这样反倒是“无相”。
* 佛教和儒教都宣扬养心的心法,但是王阳明认为,儒教的养心并不脱离人伦事物,而佛教舍弃人伦事物,轻视经世致用,采取不与世间打交道的态度,是不能治天下的。佛教弃绝人伦事物,那是因为佛教把人心看作幻相,以养无心为宗旨。
* 归根结底是因为佛教把心看作幻相,不将心用在人伦事物和经世致用上。
* “说兼取,便不是。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取?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即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谓之仙,即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谓之佛。但后世儒者不见圣学之全,故与二氏成二见耳。譬之厅堂三间共为一厅,儒者不知皆吾所用,见佛氏,则割左边一间与之;见老氏,则割右边一间与之;而几则自处中间,皆举一而废百也。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 总而言之,儒教本来就是包含其它二教的,非常完善。修行儒教自然就包含了其它二教的功用。

实相与幻相
* 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功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功夫上说本体。
* 前半部分的心指“本心”,后半部分的心指“私心、人心”既没有无本体的功夫,也没有无功夫的本体,本体总是在功夫中提高,功夫是本体的作用。他说的本体就是良知,功夫就是致良知,即发挥心之良知。
* 平定宸濠之乱上书未获批准(推脱封爵)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几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 事上磨练

咏良知诗
* 第一首个个人心中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 第二首问君何事日憧憧(chong)?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 第三首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 第四首
*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

王阳明晚年所著学说
* 自得斋说
* 自得道则心安泰,心安泰则道益深,道益深则随处达其本原,因此君子以自得为要。
* 博约说
* 博约一致

再论“知行合一”
*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这是把对善恶的好恶之意作为知行的本体,不行就是真正的知,行的本源上有好恶之意
* “直至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分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 知的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的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来就不可以分离。

万物一体思想
* 进入宋代后,孔子“仁”的思想被广泛接受,儒教的思想世界展现在人们眼前。被称为宋学之祖的周敦颐首先论述了万物一体思想,其门人程颢提出“圣人以天地万物一体”,以万物一体之仁为圣学之根本。后来,程颐和张横渠、陆九渊等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万物一体思想,王阳明从“良知”说的立场上将其集大成,在《拔本塞源论》中充满激情的论述,期望能从根本上去除世人的功利思想积累下的弊端,激起一股济世救人的豪情。
* 感叹当时世相人心,说良知之学不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心丧失。

良知“五论”
* 良知与礼
* 良知与太虚
* 良知与闻见
* 良知与思索
* 良知与机诈

55 岁老来得子

日本人偏爱阳明学,是因为符合日本人的自我压抑性格?

心学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无善指的是不拘泥于善的境界,如果固执于善,难免会陷入相对性。这个善和佛教的无善无恶不同,应该称之为绝对的善。
  • 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这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神武不杀
*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
* 王阳明墓志铭:人知杀伐之为功,而不知神武不杀者,功之上也,仁义两全之道也。......抚而不戮,夷情宴然。武文兼资, 仁义并行,神武不杀,是称天兵。

相关文章

  • 读《王阳明大传》,品品质人生

    要想了解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以及他的心学智慧,我觉得非《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莫属,这三大本读完,...

  • 【日更19】知行合一

    《王阳明大传》(中)读书有感 【2021读书-037】《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中),冈田武彦(日)著,...

  • 【日更31】《王阳明大传》下册

    【2021读书-038】《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下),冈田武彦(日)著 1、《王阳明大传》下册记录了1...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智慧(下卷)

    江西时代*平定了宸濠之乱 阳明受难* 哲学诗一窍谁将混沌开? 千年样子道州来。须知太极园无极,始信心非明镜台。* ...

  • 读《王阳明大传(中)》笔记

    读《王阳明大传(中)》笔记 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中卷主要是介绍王阳明讲学和带兵戡乱,第九章...

  • 2016年 读书小札

    1、《心学大师王阳明》 周月亮 ;《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高濑五次郎;《王阳明全集》部分, * 周月亮很有料,认识...

  • 传习录概述(摘录)

    传不习乎?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共三册)作者:[日]冈田武彦

    内容简介: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套装共3册)》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写给大众的最全面、...

  • 【日更2】知行合一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近日读《王阳明大传》,对于“知行合一”的浅层次理解。 阳明心学,...

  • 2018-06-10星期天

    随想摘记 下午听《王阳明大传》,中间被逗乐了好几次,王阳明太逗乐。听完买了本《王阳明——知行合一》。最近缺精神力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智慧(下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uj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