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思考,不用纠结。做墙头草真是世上最幸福的事儿。
……真的吗?
1
学而思的新闻这几天炒得火热。
一家校外培训机构,以奥数培训为主。家长们疯狂追捧,一位难求。新闻标题甚至动用“时代的无奈”来渲染学生的培优现状和当下教育环境。
抛开“只教解题不教思路”等争议部分,单看看应不应该“一年级就提前教孩子们二年级的内容”这件事。
第一种观点:不该。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应该循序渐进,不能越过人的成长规律去学习,这是拔苗助长的行为。长此以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孩子不利。
第二种观点:应该。真正要在高考这类考试里游刃有余,基本是小学学初中的课程,初中上高中的练习,高中虐大学的教材。通过高段位的无死角练习,以俯视的姿态面对已然“低一层级”的考试,最终以提前保送或者学霸级高分作为结果。
你认可哪一种?
还是觉得似乎都对?
2
我们愈发陷入了“墙头草综合症”:
看辩论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感觉?
看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觉得谁对,谁又是真的对。
似乎谁都对,可明明是对立的两方,为什么会觉得他们都对?
看观点对立的文章有没有一种感觉?
觉得都有道理,百家争鸣看得倒是挺爽,最后却犯迷糊,逻辑和内容上似乎都挑不出错来?
明明说的是不同的观点,为什么都看似无懈可击?
出现以上这类情况,“墙头草综合症”病友你好。
3
网络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把爆炸般的消息送到了我们的面前。
当我有一次,对热点说出的评价完全就是公众正反面观点的汇总时,五哥追问:那你是怎么想的?
噎住。
我压根儿就没想过…只不过看着报道和整理,觉得自己已经想过,乃至到最后,真的觉得那就是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观点,慢慢跟着倡导的价值重合,慢慢顺从于比自己强大的,别人的思维与逻辑。
不再深究。你们说啥都对。
墙头草养成篇,就此开启。
4
《别做正常的傻瓜》里,作者提到,一个理性的决策者在面临“是否卖掉股票去买入另一个相同价值的股票”这个问题时,应该考虑也只会考虑三个因素:
这只股票前景如何,现在是否急需用钱,是否存在更好的投资机会。
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自相矛盾的行为之中。才不会因为所谓“天意”或“大家都这样做”而轻易改变想法。
那么,以此推论,评判一件事到底是好是坏,应该考虑的是:这件事会造成什么影响;现在是否亟待推翻;是否存在更好的解决办法。
辩论、媒体消息、大众争论,都是把自己需要宣扬的价值观念传送出去。这些消息,某种程度上都是模糊了真正焦点的消息。
辩论是为论证己方观念正确,媒体是为宣扬正确价值观以及吸引大众眼球,群众是干脆各抒己见各执一词。
风向太多,“墙头草”的困境开始真正显现:往哪边摆呢?
5
看问题的逻辑大概应该是什么样?
什么事情 - 涉及几方当事人 - 事情怎么发生的 - 发展过程什么样 - 事情之所以发酵的核心是什么 - 我怎么看 - 别人怎么看。
“墙头草”的问题在于,看了太多的“别人怎么看”,并把别人的看法,放在了“我怎么看”之前。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那么多“读书人”说少看电视媒体,多看经典书籍的原因。
先知道了“自己怎么想”,才知道自己会认同的是什么,才知道“别人的意见”哪里可接受,哪些你无法认同。
6
怎么才能不那么“墙头草”?
回到文章开头针对“学而思”现象的两种观点。
我觉得都片面。
这一事件,家长观念、学校困境和大环境时弊已经都是长久存在且短期内无法破除的东西。
我认为的核心在于“孩子是不是愿意学、有提升,且能否适应这种学习方式。”
说“救救孩子”或是“孩子就应该这么学”这类基于自身经验的话之前,请看看孩子先。
学得还顺利,也能和周围优秀小伙伴相互促进,就继续学吧;
在考场哭,厌学,跟不上,就先缓缓吧。
学习和成功的方式都不止一种,世上“有创造精神的学霸”“提前教育适应良好的学生”“超脱于教育经验的孩子”也多了去了。
“观察孩子的状况”才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去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去检验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去抛弃那些陈旧而走偏的想法,去不断更新建构自身的体系。
不“墙头草”,哪有那么容易。
7
最近机缘巧合,看到好多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细想想挺有意思。
信息爆炸的这年头,特别容易被带跑,满屏都是类似的观点,于是更加期待“特立独行”。
跟群友说想写一篇关于“墙头草”的文章。
有姑娘说:最讨厌墙头草了!
想想生活中那些说什么就认同,哪边强大就跟哪边的人,你大概也会和这姑娘一个感觉。
然而这还只是行为上的“墙头草”,不敢、不愿做决定,或刻意隐藏锋芒,理由不一而足。
精神上的“墙头草”,更可怕。
做“墙头草”真的是世上最幸福的事吗?
也是。不用想,只用跟随的人生多么爽快。不用判断,随波逐流,看别人纵横捭阖,轻松无比。
可是如果你想参与这热闹之中,不想只做个看客。
脑子是个好东西,希望我们都有。
~THE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