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我们迎来冬至节气。
迎冬至,也是迎“五最”——
“最长夜”: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最寒冷”:冬至到,数九寒天开始,我国各地气候都会进入最寒冷的阶段!
“最隆重”:冬至,不仅是最早被确立的节气,最古老的节气,也曾是最隆重的节日,甚至“冬至大如年”。而在今日也不失为一个吉时提醒:还有一个月就过年了!
“最夺目”:在这一天你还会看到,故宫太和殿“建极绥猷”四字被金光依次点亮,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完美上演“金光穿洞”,兵马俑披上“金色铠甲”……
“最为可期”:古人认为,冬至节,春之先声也,是个吉日,预示着否极泰来。所以,“冬至”还有一个祝福予你:愿冬日所盼,终如约而至!
《吕氏春秋》说“冬至”是“日行远道”,就是太阳离我们最远的意思。冬至日是全年白昼最短的一天,短到什么程度?下午5点钟不到,太阳就落山了。
冬至日和夏至日刚好反拧,一个白昼最短,一个白昼最长,又全是到此转身,此消彼长。在农谚里,这两个特别的日子似乎都要吃面,“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早先,冬至日身份显赫,这一天在农历算起点,民谚有云“冬至大如年”,《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世人认为,冬至是上天赐福的一个吉日,故互相拜贺、宴请,喜气洋洋,比过大年还热闹。
唐宋时,冬至又升级,这一天,郊外早已摆好供品和乐器,皇帝亲自举行祭天大典。民间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流程有条不紊,仪式感也很足。
老农常以冬至日来到的先后,预测往后的天气:“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还有“邋遢冬至干净年”,希望冬至前后下一阵子雨雪,这样,到年边上就能赚进一连串响晴天。
草木凋零,田野清冷,此时正是农事暂休,万物养精蓄力,为来年开春做准备的时节。
唯菜园里仍一片青葱鲜活,冻不死的蒜,干不死的葱,小葱其实更耐冻,菠菜、香菜也是耐冻的寒菜。“霜打白菜赛羊肉”,白菜品种有矮脚青、过冬白、春不老,而一畦黄心菜,就是一朵朵开得明灿灿的黄花。
前人有诗“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又叫“冬至团”。
南方人也吃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有一种面粉小炸,形如耳,就叫“猫耳朵”,老话讲吃了耳朵不生冻疮。
冬至是“数九”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个“九”,从冬至“进九”到来年春分“出九”,八十一天共有九个“九”。这就是一代又一代传诵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插柳;
七九杏花开;八九燕归来。”
也有稍不同版本,一韵到底,后几句为“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形象地记录了气候、物候脸谱变化,同时也道出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
户外玩乐少多了,猫在家中无味,一些拿过纸笔的小孩,便按大人指点填画“九九消寒图”,先画出枝上梅花十数朵,共八十一瓣,自冬至日起,以红笔日染一瓣,全部染红,则九九尽,春天临。
不会画梅也不打紧,最简单的一种,是画出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一个圆圈,称作画铜钱。共有八十一钱,每日涂一钱。如果是晴天,就填下面一半,阴天填上面,刮风填左边,下雨填右边,雪天就填中间。
这是非常有趣的冬天日历,除了记日子,还能记下天气,记下心情。
歌谣唱得好:“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冬至三候
冬至一候“蚯蚓结”。此时,地下的蚯蚓仍然蜷曲着身体,像打了结的绳子。冬至二候“麋角解”。冬至麋鹿角脱落,古人认为这是阳气初回,一轮新生开启的迹象。冬至三候“水泉动”。冬至过后,井水开始上涌,泉水开始流动。
数九盼春
“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时节虽然天寒地冻,但也是遥望春天的时节。在古人传统认知里,此时已开始向春天一步步走近,所以古人云:冬至节,春之先声也。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的《九九歌》《数九歌》《九九消寒歌》《九九消寒图》是数寒天也是数着日子盼春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