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平
不要让辅导孩子作业,成为影响亲子关系的“杀手”。很多父母在孩子学前阶段都是秉持“爱与自由”,然而孩子一上小学,就后悔以前教得太少。现实就变成了“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正所谓,鸡飞狗跳与母慈子孝之间只有一个作业的距离。那么,我是如何理解父母辅导孩子作业的呢?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重点不该放在辅导孩子作业上,而是在人格、价值观、性情习惯和行为准则的传递和培养方面。知识的教授、作业、试卷的批改等则重在学校老师、补习班或家教老师上。在孩子的学习上,父母要关注的是那些影响孩子学习的底层品质和能力,如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情绪能力、意志品质等。有了这些品质和能力,好的学习成绩是一个自然的结果,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辅导是为了不辅导,陪是为了不陪,不要让孩子对我们形成依赖。所有的教育最终指向都是自我教育。多重要的作业或考试,多NB的学校,都不是教育的目的,而只是手段和途径,且不是唯一的。没有一次作业或考试,一所学校能必然地决定人生的幸福和成就。让孩子形成依赖的教育都是反教育的。唯有具备了持续自我驱动、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帮助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
父母要意识到,孩子教了多遍还不会,未必就是孩子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没有找到好的教学方法,不具备辅导孩子作业的技能;可能是我们缺少耐心,总是催促或苛求孩子作业完美,导致孩子抗拒拖延;可能是我们给孩子过多过早的知识灌输,导致孩子没有能力理解记忆;也可能是我们自身缺乏情绪稳定、理性沟通的能力和涵养,等等。从自身找原因,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和辅导技巧才是根本。
辅导孩子作业时,父母尽力做到情绪稳定、理性沟通。真正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行为的认知和理解。作为成年人,我们自己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而学习是具有“情境性”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情绪会和学习到的知识一起打包储存。每当提取过去学到的某个知识时,当时学习的情绪和情感也会一并浮现。所以如果父母辅导作业经常发脾气、情绪失控,那这些体验会削弱孩子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能力,导致孩子厌学的。正如萨提亚所说:“有效率的学习,无法在不信任、恐惧、不关心和胁迫的氛围中产生。父母要努力成为有影响的领导者,这意味着要成为友善、坚定、鼓舞人心和善解人意的人,这样的人必须直接从现实和爱的立场出发,而不是消极的使用权利。”
除了尽力做到情绪稳定外,辅导作业时,父母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要避免对孩子要求过多过高。很多父母,在陪孩子写作业时,既要求孩子做的快,又要求准确率高,还要求字写的工整等等,众多的诉求让孩子无所适从,既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每件事都做不好,又因为过多过高的要求,让孩子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人的注意力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孩子更是如此,让孩子同一时间,把注意力分配到不同的目标上,一心几用,会消耗孩子注意力的有效性,导致孩子更快的疲惫。同时,做作业的时候,孩子需要用大脑来思考,而思考是有秩序和规则的。如果孩子总是分心,反而会阻碍大脑正常的思考逻辑,导致精神懈怠,疲惫不堪,更做不好作业。换位思考,当我们沉浸在作文思路的构思中时,孩子指着我们刚刚写的几行草稿,逐字纠正我们字的笔画直不直,笔顺对不对,我们还能专心构思吗?不苛责完美,一次给孩子一个目标,表面上看收获的少,但每一点的进步都是实实在在的。反之,过多过高的目标,最终容易让孩子任何一件事都做不好,对孩子的学习效率、专注力、主动性、深度思考力都是一种伤害。
父母还要尽力避免把孩子的能力问题视为态度问题,在孩子最需要帮助和鼓励时给予打击和责罚。孩子作业完成的不好,很多父母习惯指责孩子的态度有问题,一方面是说责任在孩子,另一方面是说孩子只要想改马上就能做到,就能见成效。但真相真的是能力问题,需要父母给予接纳、鼓励和耐心,同时也需要给予孩子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技能和途径。
辅导孩子作业,做父母的也不要太执著。其实辅导作业是需要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沟通技巧的。大多数父母并不具备,否则孩子也没有必要上学了,专业老师也都失业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辅导孩子作业,情绪失控的通常都是一到三年级孩子的家长,这个阶段孩子的家长最张狂,也最焦虑。因为家长一看孩子学的知识点,作业留的题,自己都会,孩子却不会,教了几遍孩子还是不会,自然会很生气。等到了孩子四年级或更高学年,父母一看孩子书本或作业,题目自己都不会,也就不那么张狂了,同时也不那么焦虑了,因为焦虑也没用,也帮不了孩子。所以辅导孩子作业,父母的心放宽点,孩子能懂就懂,不能懂就多点耐心等等孩子,或找更专业的人辅导。一定要自己辅导作业,父母先要提升自己教的能力和方法,并秉持“关系先于教育”、“关系大于教育”的原则。
为什么说关系先于教育?因为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没有接纳、尊重和理解,就没有生命的连接;没有连接,就无法构建稳固的关系;没有关系,就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就没有教育。所有学习的过程都是构建关系、理解关系的过程。关系越好,对孩子的影响力就越大,孩子就更愿意尊重和追随我们的建议意见。孩子不会向自己讨厌的人学习,而只会被自己尊敬、信赖的父母或老师滋养、唤醒、影响和熏陶,通过模仿、追随来吸收、内化,实现成长的。
为什么说关系大于教育?因为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是被动的,孩子总会以父母为榜样为老师去学习、模仿。但父母要明白,自己首先是父母,不是老师。不要总抱着教育孩子的想法指指点点。孩子一生之中,父母之外的老师有很多,但能让孩子始终如一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被无条件接纳和爱着的,只有父母。因为辅导孩子作业,而伤害亲子关系,是非常得不偿失的一件事。
心能量心理工作室·扫码关注预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