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创资讯
沪上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启复工模式
前日,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建筑工地重新忙碌起来。位于合欢路300号的1号门前,戴着口罩的工人们正有序排队等候入场。一旁,“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严阵以待。现场测温、查验信息、填写健康登记表,一套严格的程序后,工人们方可佩戴由项目部统一发放的工作证入场。
这是上海又一达到复工条件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此前,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也已复工。至此,上海市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开启复工模式。
“跨前一步”,展陈筹备、方案细化等工作同时进行
记者获悉,相关单位为复工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始终保持“跨前一步”状态。比如,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建立网上办公平台,组织钢构、电梯、幕墙等方案进一步细化。为了确保务工人员尽快复工,建设总承包方组织专车点对点接收工人返沪,并为每一个工人准备了《防疫手册指南》,做好体温检测等防疫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上海图书馆第一时间成立东馆新建项目工地疫情防控小组,下设员工回流统计组、每日诊断隔离组、宿舍食堂消毒组、防护用品筹备组等,落实专人负责。工地项目部还对现场的大型机械、安全设施等进行统一的排查、修整,保证工程顺利复工。
上海博物馆东馆提前筹集采购口罩、消毒水、酒精、一次性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物资,对整个项目工地进行大规模消杀,特别是食堂、宿舍等区域。同时,展陈等其他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上博东馆“智慧上博”概念方案、“古代文明探索宫”概念设计方案的社会征集相继启动。展陈设计概念方案征集也即将发布。
原生态纪录片展示河南农村抗疫鲜活图景
乡村医生透过门缝给隔离户送体温表,村头大喇叭用方言播送疫情提醒,几个孩童自制简陋的旗杆举行升国旗仪式……一部全程用手机拍摄的16分钟纪录片,展示了一个距离武汉700公里的普通河南村庄的抗疫图景,近日在网上广为传播。
“片子没有炫技,没有华丽辞藻,平实记录了普通人在疫情下的生活,非常打动人心。”网友评论称,纪录片《保卫靳庄——河南农村抗疫记》让人们看到了疫情下乡村的真实状态,以及统计数字背后一个个鲜活的面孔。
纪录片拍摄者乔艳杰没想到,返乡过年期间的凌乱记录,经过剪辑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甚至登上了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
片子从一个戴着口罩坐在家门口的老太太开始,她说“最近有病,怕传染”,被问知不知道什么病时,她的回答是“包虫病”,令提问者啼笑皆非。在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靳庄村,尽管村民们对“新冠肺炎”所知不多,生活却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
疫情之下普通人到底怎么生活,这个片子用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
申明:早报内容来源新华网、文汇报,由简书作者入世文斋整理编辑此鸣谢以上单位。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处仅作分享学习使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简书作者做删除处理。如需引用早报内容,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