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关系,到了离外婆家乡很近的地方。一江之隔的对岸是外婆生长了五年的出生地,还记得小时候坐着手摇船去对面拜年。
那时还只是懵懂跟随,渐渐长大后开始疑惑,那么小就被抱养的外婆为什么还会和这些血亲有联系,明明在很早就已经被这个家庭送给了别人,为什么还要逢年过节走亲访友。
外婆在五岁的时候成为童养媳。不同于同样是被抱养的外公所享受的待遇,劈材干农活都押在这个五岁的孩子身上。说起过往,外婆总提起饿得走不动了,才给几颗玉米豆吃。想学认字,也被养母用要干活来阻挠,连外公也帮着藏书。以至于今天,听说某个佛像拜拜会教你认字这种流言,外婆也会很上心。
那时候的我,特不能理解被这样对待的外婆在长大后对养父母的态度还是很好,好像那些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
有时看着现在已经年迈的外婆,会想如果当初她认字读书,会不会不一样。不会像现在这样她的世界里只有儿子、孙子,一心想着为他们谋划,不会七十多岁还要撑着这个家庭的人情往来,不会有那么严重的男尊女卑想法。而她的子女,也会因为母亲的认知而被教育的更好,不会在人到中年困在自己的认知局限里,挣扎于生活给的挑战。
可惜,没有假设。出生,意味着接受它带来的一切开始。小时候我不止一次疑惑,那些大人生孩子是为了什么,生而不养,像外婆一样随意送人,但她最小的姊妹却读到了高中。
每次我拿这个问题问妈妈,她总说那个时候大家都这样啊。但是反例总是存在,那个年代也有生了女儿的军人却不介意随妻子姓。大家都这样是个很好的挡箭牌,不用负责不用想太多。只有当命运忽然给了不同于别人的考验,才知生活终究是自己独一份的。
在社会上呆了几年,稍微理解了一点外婆。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交心交肾的知己,有时萍水相逢帮你一下的路人也会心存感激,血缘就像是同事、同学般的关系,一种相关。谈得来,能在人生路上偶尔话家常也不错。往事如烟,我们都是活在当下。偶尔回首过往,那些人都不在了,但我们还有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