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相声单口名家说:“好的相声,就是在台上和观众聊天。”
小语名师管建刚的讲座,听众在一阵接一阵热闹的爆笑后,有一次又一次的冷思考。细细一想,“管大”也是一会儿台上,一会儿在台下,和听课老师聊天似的。
好的讲座,就是聊天我不健谈,很多次公开场合发言,我认为好笑的事情,讲出来,没一个听众笑。
前几天,罗江区小语年会,又上台发言,交流武汉“行知研习|‘聚焦统编教材 践行课程理念’全国小语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感想。
一开口,笑声一片,从来没有过的事。
我讲了啥?右手鼠标打开PPT,左手调节话筒:“我这个人性格比较内向(听众笑)……”
说自己性格内向,是大实话,众人为啥笑呢?
我在罗江区任教4年多,年会微讲座3次,和我接触不深的老师,一定觉得:这位老师,会说话。
一个他们认为会讲话的人,说自己内向,太搞笑了。
先讲听专家讲座的感想。
好的讲座,就是聊天我发言之前,大家听了一小时左右理论,现在,又来了,一部分人思想开始向别的地方飘散。
我马上代大家讲出心里话:专家讲座,讲的理论确实有用,也太枯燥了。
听众的注意力又回来了。
好的讲座,就是聊天怎样对付这样有用又枯燥的理论呢?
一、莫等闲。除掉必须的教学、吃饭、睡觉时间,其余,全部用来啃专业书籍,把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专业书籍啃透、嚼烂、内化,即可。我的经验,一个学期,脱胎换骨,大脑重装。
听着听着,台下的老师觉得不对劲,为难的神色越来越重。我马上讲,这个,是有点难。下一个办法,相对简单。
二、睡前看。晚上睡前刷手机,刷得停不下来……看专业书,半个小时入睡。午睡,就半小时,时间紧,任务重,老不能入睡的话,午休就泡汤。怎么办呢?啃最最难懂的那种论文,几分钟入睡。这样,每天消化一点高端理论,天长日久,是一个不错的积累。
观众为难的神色完全消失,正常状态听。
三、用于实践。专家的理论,书本上的理论,挑适用的,在教学当中试验,应用。然后,琢磨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
有的观众会意,有的正常状态听。
好的讲座,就是聊天敲黑板,隆重推出管大,他的理论,不一一枯一一燥,讲座,很一一有一一趣,研究成果,可一一直一一接一一用。
抛出一个问题:请问,现场的老师,有没有听过管老师讲座的?看过管老师理论书籍的?
问一遍,没有人应答。我有点“方”,这种情况,没预想应对方案啊。追问一遍,等待应答。没有一个老师摇头,也没有一个点头,部分老师身体微动,看状态,想和身边老师交流点想法。
终于,一个人举起了手,是我区的著名特级教师,即将退休的区小语教育学会理事。“胡校,您是我的知音。”想请胡校谈谈感受,时间有限,只能略过,转入下一话题。
这样的观摩学习,专家讲座和名师公开课,是“两位一体”的。听了名师课例,有何感想呢?
赵志祥老师,给小学五年级学生,上初中的课文《天净沙·秋思》,讲大学的文言知识,授古汉语博士才接触的修辞。刚开始,有的学生听赵老用越剧腔调唱课文,偷偷看着老师,捂着嘴巴,像看西洋景一样笑:这个老师是不是疯了?
40分钟课结束后,赵老师要留几分钟和听课的老师互动交流。请学生出会场,全体学生不动;再请,不动;三请,没有人起身。最后,请带班的马老师,才把她的“马家军”带走。古有刘备三顾茅庐,今有赵老“三请学生离课堂”。
白皛老师,赵志祥的弟子,本次课堂上的表现,不输给自己的老师。
何夏寿老师的教学,自成一派。
好的讲座,就是聊天这些名师,给人的感觉,只有两个字一一“跪服”。
他们,走到如此高度,是如何做到的呢?不谈天赋、机遇,总有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学。
有的听众听得入神,有的听众大约觉得这些名师离自己太远,思维在漫游。
我又得“敲黑板”了。
请注意,下面的话,名师,在公开场合,一般不说,私聊模式,可能会说。
这句话有奇效,后面讲座效果越发好了。
其实,下面这俩“金句”,“管家群”“守望群”伙伴们经常讲:一、小步走,不停留;二、深挖一口井。
好的讲座,就是聊天“小步走,不停留”在大屏幕上闪现,我请大家在心里默念三遍,与会老师秉承“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纷纷动笔记录。
会议主持人,在我的讲座结束后,上台第一句,就是“小步走,不停留”。
与会的教研室领导,在后来的发言中,说:“我们就是要‘深挖一口井’……”
新任区小语教育学会理事长,在就任致辞中,认同我的讲座结束语: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我也第一次看到,10分钟左右的微讲座结束,台下的老师,意犹未尽……
好的讲座,就是聊天聊天式的讲座,不管是在台下听,还是在台上讲,你,值得拥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