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允许孩子开心。
允许孩子开心,就是不要在孩子开心时打压或泼冷水。
听起来匪夷所思,还有父母不允许孩子开心吗?
答案是有的,而且还普遍存在。
小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就是不能在我妈面前太开心。如果我开心的话,就会有种不祥的预感。预感她会生气或开始批评教育我。
我之前也在微博上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个网友说,有一次她一个人在家看《快乐大本营》笑的很开心,被她爸爸回家看见以后,就指责她笑的像个傻子,没个女孩样。
同样的,也有人在开心时被父母看见,然后被指责像个疯子神经病、不理解父母的辛苦、自私、没良心等等。
这就是有些家庭存在的一个现象——“孩子之所以被指责,不是孩子有什么错,而只是因为开心时被父母看见了”。
那有的父母为什么见不得孩子开心呢?
因为在未分化的关系中,一个人的开心就是对另一个人的背叛。
父母自身不快乐,就很容易反对孩子快乐。看见孩子开心,父母会感觉自己被抛弃也包括嫉妒。所以内心会升起一个强大的冲动——我不开心你也不能开心。觉得孩子应该和自己一样苦大仇深的同频共振才比较好。
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可能慢慢会变得笑不出来,或很难开怀大笑。觉得开心是失态或预感别人会打压自己,或会有糟糕的事情发生,这其实是早年亲子关系植入的脑回路。
打压孩子开心,用弗洛伊德的术语,就是给孩子施加死能量。
作为父母,如果看见孩子开心感觉嫉妒或被抛弃,要学着面对这种感觉,而不是通过给孩子的开心泼冷水,来获得心理平衡。
父母自己可以不快乐,但不要反对或干涉孩子的快乐,要给孩子的快乐情绪一个的空间。
2.允许孩子悲伤。
“有什么好哭的”
“不准哭”
“憋回去”
许多父母是见不得孩子哭的。
有的父母是因为自我虚弱,孩子一哭,就烦躁的不行。有的父母是因为把哭等于成了懦弱,反感孩子懦弱。还有的父母是把孩子的哭等同于对自己表达不满,孩子一哭,自恋受损。
作为父母需要意识到,悲伤或哭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哭不代表没用不坚强,也不代表在否定父母。
在孩子难过的时候,打击嘲笑挖苦孩子,会让孩子失去表达悲伤的能力。比如有些人是哭不出来的,或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能小声呜咽。
作为父母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你悲伤时,希望别人怎样对你,拥抱,安慰,或最起码也是有一个哭泣的空间。而不是被挖苦嘲笑、被吼或一巴掌过来。
不要用糟糕的态度封印孩子表达悲伤的能力。
3.尊重孩子的愤怒。
相比见不得孩子开心或悲伤,更多父母可能不允许孩子有愤怒,只要看见孩子生气就会强势的压住孩子甚至歇斯底里的吼或上手。
有些父母则是做出崩溃可怜状甚至哭哭啼啼,以此作为对孩子的控诉,让孩子感到内疚。
不允许孩子有愤怒的父母,就是糟糕的父母,没有例外。
愤怒只是一种感受,本身没有对错。愤怒是生存在这个世界必须的东西,可以保护孩子不受其他人的伤害。
《走出恐惧》的作者克里希那南达准确的指出“如果一个人对愤怒的感觉和表达都受到压抑,就会和自己的力量切断,就会垮下来,陷入自我贬抑的耻辱中”。
德国心理学家斯蒂芬妮·斯蒂尔在《突围原生家庭》中也指出,“愤怒在生命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代表我们的底线和坚持。孩子不懂得愤怒,就容易在学校遭受霸凌”。
之前在微博讨论愤怒的话题时,一个网友说“我小时候,在家我一发脾气,我爸妈就骂我指责我。在外边,有一次我跟一个路人发脾气,我妈立刻骂我,你跟他嚷什么,回头人家再给你打了。我基本从小到大,都不跟外人发脾气,我初中时我同学给我起外号叫蔫贼王,我高中同学叫我鹌鹑”。
其实无论是校园霸凌、职场霸凌,还是常见的性骚扰。受害者常常都是害怕冲突或者不能表达愤怒的人。而一个人之所以变得逆来顺受,常常就是因为小时候在原生家庭就被父母阉割了愤怒的能力。觉得不能反抗,否则代价更重。
还有就是不能表达愤怒的人,因为守不住自己的界限,会觉得人际关系很累,所以慢慢的就会想切断关系,不想和人联系。
父母需要对愤怒有个正确认知,愤怒常常不是无能的表现,许多时候,愤怒才是美德。因为有愤怒的能力,自己就能很好的保护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的利益和感受。
父母允许孩子表达一些愤怒很重要,要学着做结实且不报复的父母。
4.另一种情况。
有些父母因为自我虚弱和太容易焦虑,会反感孩子有任何情绪。反感孩子哭反感孩子笑反感孩子生气。
这样的父母期望的是一个静音小孩或木头小孩,只是乖和听话,让干嘛干嘛,不吵不闹不动。因为孩子的任何情绪对这种父母来说都是一种打扰或失控。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要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慢慢变得结实一些。
【父母应该怎么做】
父母需要意识到,没有错误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快乐不等于轻浮、悲伤不等于软弱、愤怒也不等于无能。
一个人表达情绪困难,笑不出来、哭不出来,没办法表达愤怒,主要就是因为从小在父母面前表达情绪不安全。父母打压孩子哪种情绪,孩子表达哪种情绪就会困难。有些人久而久之甚至会感觉不到自己的情绪。
换句话说,父母经常对孩子情绪的否认、制止和打压,都是在精神上杀死孩子。
成熟的父母会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乐于看见一个感受丰满的孩子。
情绪就是生命力,越尊重孩子的情绪,孩子就越会健康有活力。
开心时能开怀大笑,悲伤时也懂得释放,利益和感受被侵犯时,也敢于愤怒。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活生生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