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教孩子过程中,你是否经常说:“你不要这样....你不要那样......”可你给孩子一个正向的目标没有,这种语言习惯只会让孩子更加焦虑,处在负面的能量场内。
就拿你自身来说,和朋友一起出去吃放,点餐时又有多少人主动表明自己要吃什么菜,有多少人只有简单俩词-“随便”。从这简单的事情中就映射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你说呢?
今天的主题是正面管教,那么什么事正面管教呢?我的理解就是:管教孩子时做到【和善而坚定】,和善,即,能察觉自己的情绪能量,可以引导这股情绪能量的走向,而不是被这股能量所控制。坚定就是要坚守的原则。(原则可以参考瑞-达利欧的《原则》这本书)
书中介绍到有能力弱的人需要具备的7项感知,它们分别是: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对自身价值的感知、对自己影响力的感知、内省能力、沟通能力、整体把控能力和判断能力。这7中能力我把他它归到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中。

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学习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出孩子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长成他自己的样子。其实我们大人也一样一直在追寻归属感和价值感。
在现实中,我们见到的大部分方法都是严厉控制性和骄纵放任型。那么在这样的管教下孩子会出现以下四种行为。
【愤恨】由于没有得到足够尊重,会把这种能量转换成恨,这种伤害会在以后的事情中轮回再现,直到得到疗愈。
【报复】和家长进入敌对,好,在这个回合中我输了,我要在下一个回合中扳回来。
【反叛】你不让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气死你。
【自暴自弃】我没有价值,我没有能力,我不行,没有一点价值感,浑浑噩噩度日。
好,了解到不良教养方式带来的后果后,你认识到教养方式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正确呢?这里有四个标准,供你参考对照。
1、对孩子是否尊重和鼓励
2、孩子是否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3、是否长期有效
4、孩子是否get到社会和生活技能
总之,正面管教的核心理论是:父母和老师应该坚持和善与坚定并行,以互相合作为基础,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和社会能力。
在家长的各种摧残下,孩子们就会做出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寻求过度关注】
孩子的目的:寻求过度关注。
家长:心烦;不耐烦;恼怒;着急;愧疚。
想采取的行动:提醒;哄劝;替孩子做事情。
孩子的回应:暂停片刻,很快回到老样子,或换一种方式继续打扰。
孩子行为时的信念:只有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家长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把孩子引向建设行为。给孩子一个可以帮助到大人的任务,让孩子参与到你的事情中来。做孩子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个大大的长长的拥抱常常最有效。
【寻求权力】
孩子的目的:寻求权力
家长反应:被激怒;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被击败。
想采取的行动:开战,必须听我的;投降,没有原则一味地妥协。心里安慰自己,他还是个孩子,等他长大一些就好了。
孩子的回应:变本加厉;短暂屈从而内心不服;觉得自己赢了;消极对抗,不管你怎么说,就是不搭理你。
家长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暂停,从权力战中退出来,让双方都有时间冷静。承认自己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并请孩子帮助自己一起寻找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报复】
孩子的目的:报复
家长的反应:伤害;失望;难以置信;憎恶。
想采取的行动:反击;以牙还牙;我是你老子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孩子的回应:反击;伤害别人;毁坏东西;以牙还牙;行为升级,或换一种方式继续报复。很多电影中反派的主角都是做坏事向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报复。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我得不到归属,但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家长主动性、鼓励性的回应:不要还击,要从报复循环中退出来。保持友善的态度,等孩子冷静下来。猜测孩子因为什么受伤,表示同情和理解。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反射式倾听,启发式提问。你看起来很伤心,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了吗?
【自暴自弃】
孩子的目的:自暴自弃
家长反应:绝望;无望;无助;无能为力;不成材,但必须成人吧。
孩子的回应:更加退避;消极;毫无改进;毫无相应。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不要放弃我,请给我一点鼓励和肯定,我需要你们,但是你们不理我。
家长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花时间训练孩子,把事情细分到能体验成功的简单步骤。向孩子演示他可以照做的小步骤。安排一些小成功。(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肯定孩子任何积极努力,无论多么微小。放弃你对孩子的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放弃。
目前,我身边出现好多孩子叛逆和厌学的情况,首先希望家长们耐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学习正面管教的教养方式,用情感引导法走进孩子的内心,再发现孩子的优点,使劲地夸。即使你没有发现孩子优点,也假装孩子有这个优点,就夸,认可孩子,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帮助他寻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好,今天分享就到这,希望对你有用。
懂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没有错,错的是只是懂了,没有真正的做出来,用出来。我们学习就是为了用,不做知识的储存器。
邀请你一块加入樊登读书21天阅读训练营,现在就加入我们吧。暗号是【樊登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