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心急的一群人了。
正是因为这份心急,中国速度才让世界震惊;
也正是因为这份心急,才使得强如美国也要如坐针毡。
但是当中国人将这种心急从经济建设转移到家庭教育之后,却发现这让全世界赞叹的标准操作模式似乎不那么好用了。
孩子不是机械,
会有生理上的困倦疲累,
更会有心理上的起承转合,沿用这样一套
心急火燎+紧盯不放
的标准显然只会适得其反。
在迅猛前进的时代大潮之下,高速运转的社会推动着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不得不一同前进,任何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被甩出时代浪潮的那个。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当代的孩子过早地背上了竞争的压力,开始体悟成年世界的残酷。
可对孩子而言,这样被迫的选择未免太过残忍决绝了吧?
冠以“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名头,中国的家长们容不得孩子有任何情绪的宣泄,希望孩子能够转变却又不肯给予足够的时间,更听不进去不同的声音。
〔阅读笔记〕中国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哪些家长先觉醒,哪些孩子先受益!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不愿等待。
自杀……弑母……都是不愿等待之下比较极端的代价,这样的问题或许不会出现在大多数家庭,但是叛逆自闭……人格不全……社交障碍……却已经发生在了无数家庭之中。
中国的人口众多,正处于育儿阶段的家庭不计其数,70后、80后,一代人有一代人不同的成长经历,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这就造成了每一个家庭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五花八门的。
但是,中国的家长们往往都有一个通病,
那就是不给孩子留时间,
中国的家长极度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孩子不开心,会不停追问到底怎么了……
各类培训和才艺特长都必须要尽早考证考级……
想要孩子改正错误,但要立刻,完全不给时间……
同孩子之间的分歧必须获得胜利,且不接受求同存异……
很多家长的育儿状态就是焦虑且慌张,根本没有轻重缓急区分清晰的节奏感,在处理问题时甚至会无视了一些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主观的将孩子当做附属而非独立的个体,在他们的思维之中每一件跟孩子有关的事儿都应该即刻生效、马上搞定。
但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很多事情都不是家长着急就能够有作用的,解决问题需要的是按部就班地分析、规划和处理,绝非心急火燎地咆哮与吼叫。
很多家长所秉承的都是“多快好省”的跨越式发展思维,缺乏的是“静待花开”的态度。
这些家长一开口就是:
怎么能够解决孩子玻璃心、开口晚、爱打人……要简单易行、立竿见影的“实用干货”。
开花结果,由青转红,尚且还要几个月的时间。
更何况孩子这样一个个拥有独立思维的个体?
玻璃心可能是孩子以负面情绪寻求家长关注……
开口晚可能是家庭之中日常的语言交流匮乏……
暴力行为可能是对于解决矛盾的认知有偏差……
哪一个不是需要用时间来解决的问题?
这映射出的是部分中国家庭长期存在的问题
——缺乏深入探讨、抵触详细沟通、排斥稳步推进。
很多家长都不愿稍作停留,立竿见影地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期待的方向发展才是他们的执念所在。
“老师!你说的我知道,可你看现在家里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以后一定注意,你现在给我支支招,让孩子赶紧自信起来,多说话不打人就行!要不我……”
就算是真有某个诸如“电疗”的“短平快”方案,往往也都是治标不治本,棘手的症状解决了,慢性的问题还存在,用不了几天还会换个方式爆发。
当代的社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富裕还是中产,各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养育风险,而事实上中国家庭所面临的最普遍的养育风险正是来自家长本身的“等不及”。
关于中国家长“等不及”的三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1、不给孩子转变情绪与态度的时间
逛商场,孩子看见了心仪的玩具,站着看看伸手摸摸再正常不过,此刻很多家长就已经要如临大敌地开始拽着孩子离开了。
而当孩子表达了获取意愿之后,家长们又会立刻使用种种手段来表达拒绝,而这个时候倘若谈不拢,场面就会像大家一定商场之中见识过的场面一样——震天哭喊、满地打滚、愤怒斥责、强制带离……
很多时候,家长不给孩子预留“想一想”、“考虑考虑”的时间来转变当前的态度,而要求孩子立刻马上一百八十度转变思路,抛弃对于玩具的错误执念,立刻坚定不移地跟他们走。
中国的家长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负面的情绪,他们往往要求孩子在悲伤、愤怒、嫉妒、消沉的时候立刻终止这样的情绪,三秒内转变成积极阳光的小太阳!
家长的这些做法,对于孩子的情商其实是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会让孩子失去与自身情绪好好相处的机会,对于情绪体验的压抑与被动的快速转化也会降低孩子处理自身负面情绪的能力。
2、限制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通路
大多数的家长们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总是追求即时与强烈的获得感——花钱报了各种班,那各种才艺各种演出甚至各种比赛。
也恰恰因为家长们这种想立刻看到直观成果的心态,让中国的孩子们不知何时开始特别偏重学习哪些具备较高转化率的才能。
古诗、钢琴、舞蹈、奥数、二外......
这些技能都有比较强的获得感,因为有更多的机会如表演、认证与赛事能用来展现孩子的成就。
审美、好奇、博学、环保、体育……
这些能力没法评级打分,或者反馈周期太长,因为这些软实力难以构成直接反馈的硬通货,它们在孩子成长中的比重其实并不高,这些软实力自然就难得家长的青睐,所以也很少有家长会去刻意培养。
好在这一情况如今已经大有好转,当年那一代被揠苗助长的人已经成长为新一代的家长,成为了社会的主要发声群体,对于这一问题都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所以这一点可能是今天提到的问题里最先得到解决的。
3、不让孩子掌握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
因为家长的过度干预,很多中国孩子都无法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这一问题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如今年轻群体的集体熬夜现象。
对不少孩子来说,什么时间起床、吃饭、学习、社交、锻炼、娱乐、休息……原本属于个人的人生一直在被安排,甚至被迫。而这不仅仅只会导致熬夜的问题,更可能会导致孩子独立性严重缺失,毕竟对于他们而言,如何主动掌控生活这项能力从来都没有得到培养。
刚出生的宝宝只会哭,慢慢会走会跑会说话,而伴随着孩子能力边界随着年龄的延展,家庭需要做的是给孩子让出更多的空间,来培孩子对于个人独立生活的掌控力。
孩子当然可以在幼年时期接受被动管理,待上了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开始做些对自身主动管理的事情,但是其中的差距不言而喻,并且这项能力短板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一句流传了二十多年的话,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起跑线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所享受到的来自父母的红利,父母往往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但是“着急”的中国家长对这句话却有错误的解释与延伸,那就是:
人活着就是跟别人死磕。
人生是一条赛道,谁跑得快谁赢。
而这两点显然都是错的。
若活着就为了磕死别人,那生命未免太过可悲;
人生若是一条标准的赛道,那生命也太过枯燥。
人生的确是一条绵长的跑道,但并不是赛道,而且这是一场马拉松而非50米,一时的迅猛并不能为未来的人生争夺出如何巨大的优势,却可能用为用力过度而失去继续奔跑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