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099473/72956bbe8cbcd8c1.jpg)
认识到书与书之间的“关联性”,则更容易掌握知识
想把书中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讲给人听。仿佛自己发现了什么似的,投入感情,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去讲。这样会掌握得更牢固,并且还可以自在地引用它。
一个人不管知识有多渊博,如果他不对任何人讲,也不去使用所学的知识,那么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知识,只有当与人讲、与人用时才会发出光辉。
当你被夸奖为 “真不愧是有识之士啊!”“真是知识渊博啊”,不仅可以化成动力,还能促使你继续深究下去。
使用知识时“文脉”很重要。结合文脉可以提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若能把书中的插曲一起讲出来的话,就更容易调动气氛,使场面更加热烈了。
讲话时应该根据讲话的节奏,自然而然地插入书本的话题,然后再自然转到下一个话题。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取书中的知识,阅读时可以一边留意相互的“关联性”,一边阅读。比如,读古文时,就思考与现代有怎样的关联。在前面内容中提到过“日本电视购物网高田”的创始人高田明先生,他发现了世阿弥的《风姿花传》与商业上的哲学有所关联,并且将其整理成《和高田明读世阿弥》一书。我负责主编的《孙子兵法》(青少版)这本书中,就把《孙子兵法》和现代的孩子们的状况关联起来。
比如,书中有一句“非利不动,非得不用”。
意思是对我军有利的情况时用兵,不利时不要用兵,这是告诉我们一定要做“有利、不利”的判断之后才能决定如何行动。这个内容在《孙子兵法》(青少版)中,是作为担心自己未来梦想时有用的句子来介绍的。
在开始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仅仅考虑“我是喜欢做这件事情,还是讨厌做这件事情”? 还要考虑“这件事情对自己是有利还是不利”。
(《孙子兵法》(青少版) 斋藤孝/主编 )
“ 哪怕是古文,如果能够结合现状思考,就能作为活生生的知识使用。”
另外,阅读的书籍之间也有相互关联。
比如,在读尼采的著作时就能从中感受到与歌德的关联。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有“时光你快停一停,因为你太美!”这样一句名言。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也有相似的句子,它说 “所有的喜悦都要永远”。据说因为尼采十分尊敬歌德,受到了歌德的许多影响,所以才给人一种果然有关联的感觉。
像这样一边留意关联性一边阅读,会变得擅长结合文章脉络提取知识。
(这段讲的真好,其实好书评的内在关联莫不是如此。)
相遇新书,究竟该不该读“畅销书”
畅销书、当下热门话题的书,在流行期间及时阅读是很重要的。能够掀起热潮的书大都与时代气息相符,与时俱进的阅读有利于提高知识的吸收。
比如,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2014年英文翻译版一经发行就成了全世界畅销书,在日本也掀起了一股潮流。毋庸置疑,对于经济学,甚至是对今后的整个社会,这本书都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但是,这本书不仅厚,内容也非常难理解。不难想象,想读但中途受挫而放弃的人,或者从一开始就因为恐惧望而止步的人应该很多吧。所以,在当时出现了很多解说的书,书店也为皮凯蒂单独设置了专区。
这种流行书籍一定要把握好机会,趁着流行时期阅读,这样可以结合当时周围的反应去理解,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吸收知识。
对于那些因为太难而中途受挫的人,只读书中的主干部分就好了。先阅读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做到至少可以讲出书中这一部分。
《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对200多年的庞大资产及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得书的文字量非常多。当然,人们对书中的分析手法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但如果不是经济学专家,应该没必要认真阅读这些分析内容。
接下来就去找书中最重要的图表。然后得出,皮凯蒂想要在本书中表达的其实就是“钱生钱的速度已经超出了通过工作获得收入的速度。有钱的人会变得越来越有钱,导致贫富差距将持续扩大。如果这样下去差距绝对无法填平,必须要采取调整措施”。
支持这一结论最强的根据就是图表。所以找到它,并阅读与它相邻的文章即可。
这就相当于直接对接了皮凯蒂阐述的内容。所以,在谈到这些内容时也可以自信地说“他的那个图表真是神奇啊,一目了然。”
即使不是难以理解的书,比如小说、漫画等也应该在掀起热潮的时期阅读。搞笑组合“KARATEKA”的矢部太郎先生的《房东和我》 这一漫画,在2018年6月荣获“手塚治虫文化奖短篇奖”,成了相当热门的话题。实际读完之后就有 “原来如此,很暖心的一幕啊”和“能和房东成为这样的关系真是不错啊”的想法。
把接触未知领域的机遇好好利用起来。
有些人就是“不读畅销书”,但这样的话只能让自己的吸收领域变得狭窄。既然那么多人都在读,一定有能学到的东西,可以这么想着痛快地跟风还是可以增加知识的。我认为赶潮流也是乐在知性人生中的一种方式。
利用偶然的机会拓宽知识
不仅是“赶潮流”,单纯地利用“偶然的机会”去拓宽知识,是非常值得推荐的方法。
比如,逛书店时偶然看到一本书就买回来读一读。逛书店之前决定今天就买它2本,然后到书店放眼望去。不要局限在每次都去的专区,扩大一下范围去寻找。从拓宽知识的角度来讲,尽量选择不知道的领域的书,应该是更合适的。
再如,今天对某个内容感兴趣,那就买下来马上去咖啡店读。把关键的内容、感悟到的内容等做一下笔记,或在书中标出下画线,就这样先读他30分钟。
仅仅如此,也会有种“今天开启了新知识的大门”之感。
用发现性思维阅读的重点在于将偶然变为必然的力量。购买偶然遇见的书,就等于不用每次都买经典著作。
所以,可能阅读后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感觉很难懂,也可能觉得“说实话,选错书了”。但是,这样也没有关系。
本着能吸收一点算一点的想法去阅读。哪怕是接触到了一个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而触发了自己的思考,这样的书也是有价值的。
说不定这本书会成为连接其他书籍的契机。它能成为你划向知识的海洋的第一桨。
即便是像我这样读书三昧的人,凭自己的品味选的书中,实际上3本中“有用的书”也就2本。
很遗憾,其中的1本是与自己无缘的书,算是“选错了”。对于没有读书习惯的人能够选出1本让你觉得“我想要的就是它了”这样的书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说,选了又选,倒不如用发现性思维去读书。先不管那么多,哪怕只能学到一个知识也要掌握它。让它成为“关联”的其中一个。就本着这样的心态去阅读。
还有,诚恳地阅读别人推荐的书。
本书中介绍了推荐书目,还有图书指南类的书和杂志,网上也有很多与书籍相关的信息。所以,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书评家、自己信赖的人推荐的书籍,都可以从头开始一本一本地读下去。
不论国内、国外还是古典作品都聚齐了的丛书级别的,比如有岩波丛书、讲谈社学术丛书、光文社古典新译丛书、筑摩丛书等。
从稳妥地接触原著的角度来讲,丛书是最好的选择。像这样的丛书仅仅是摆放在书架上也会给人帅气又美观的感觉。
借用图鉴和百科全书掌握“全像图”。
像心理学、脑的构造、宇宙的构造等这些,相比仅用文字表述,利用图表更加容易理解的领域,如果先通过图表掌握整体的话,知识的吸收就会变得更好。夏目社的“图解杂学系列”和新星出版社的“彻底图解系列”等都是我经常购买的,可以轻松地啪啦啪啦地翻阅,非常方便。“那个到底是什么来着?”像这样记忆模糊时翻看起来也非常方便,而且便于找准知识定位。
三省堂的“大图鉴系列”也很值得推荐。大型的《经济学大图鉴》《哲学大图鉴》等,都有着丰富的图和绘图,看起来非常有趣。
比较缺乏自然科学类知识的人,先从青少版的图鉴开始入手就很好。
讲谈社有一个“会动的图鉴MOVE”系列还带有DVD,不仅能看到图画和照片,还能看到动态的画面。
《宇宙》卷中甚至还记载了关于暗物质的内容,在欣赏宇宙形态的同时还可以学到最新的宇宙相关的知识。
像这样的图鉴、图解系列以及百科全书形式的读物的优点是,可以很快地一个接一个地看下去。
我曾经也教过速读的方法,但几乎所有人都很难做到速读。如果视线沿着文字方向按序活动地去阅读,无论如何都是需要时间的。其实正因为有“书要一行一行阅读”这种观念,所以想把握整体变得困难。
但是,如果是图鉴的话就可以速读了。可以一页一页地翻看整体页面。花时间认真地阅读并理解固然重要,但同时快速接触大量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口气备齐自己喜欢的系列书20本或30本是很有必要的。不是先买来1本或2本慢慢看,而是一鼓作气地看完。一天翻阅一本,一个月翻阅30本,按这个进度把重要的内容都看一遍。
( 做读书永动机?,估计这得要买多少本书 ,又烧脑又费钱,书非借不能读也。从图书馆里借书也是不错的办法。
最大的收获是关联性获益。
还有,无论快读还是慢,还是针对具体的书,和你对它们的熟悉程度。
有些书确实需要精读,买回来不定时翻翻,有些书当然可以略读,很多地过一遍就可。
每个人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2022-1 风铃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99473/a91727c41cd19d5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