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172天《白心 第三十八》第7段~第9段
原文阅读
天或维之,地或载之。天莫之维则天以坠矣,地莫之载则地以沉矣。夫天不坠,地不沉,夫或维而载之也夫。又况于人?人有治之,辟之若夫雷鼓之动也。夫不能自摇者,夫或摇之。夫或者何?若然者也。视则不见,听则不闻,洒乎天下满,不见其塞。集于颜色,知于肌肤,责其往来,莫知其时。薄乎其方也,韕乎其圜也,韕韕乎莫得其门。故口为声也,耳为听也,目有视也,手有指也,足有履也,事物有所比也。
“当生者生,当死者死”,言有西有东,各死其乡。置常立仪,能守贞乎?常事通道,能官人乎?故书,其恶者,言,其薄者。上圣之人,口无虚习也,手无虚指也,物至而命之耳。发于名声,凝于体色,此其可谕者也。不发于名声,不凝于体色,此其不可谕者也。及至于至者,教存可也,教亡可也。故曰:济于舟者,和于水矣;义于人者,祥其神矣。
事,有适而无适,若有适。觿,解不可解,而后解。故善举事者,国人莫知其解。为善乎,毋提提。为不善乎,将陷于刑。善不善,取信而止矣。若左若右,正中而已矣。县乎日月,无已也。愕愕者,不以天下为忧,剌剌者,不以万物为筴,孰能弃剌剌而为愕愕乎?
字词注释
[1]莫之维:没有什么东西维系。
[2]辟之若:就好像。雷鼓:八面鼓。
[3]韕(dūn)乎:浑圆的样子。
[4]死:通“尸”。主管。乡:通“向”。方向。
[5]常事:掌管政事。通道:以道处理政事。
[6]官人:任用人授之以官职。
[7]书:书写,写下来的。
[8]恶:粗。
[9]习:谈论。
[10]物至而命:事物出现后就能恰当地命名。能恰当地命名,因为认识正确。
[11]谕:知晓。
[12]“及至于至者”三句:承上文“上圣”“口无”“手无”而来,“王圣”之人知“可谕”、何时“不可谕”,这几句是说到了极至时,连“上圣”之“谕”也可存可亡。
[13]死:通“尸”。主管。乡:通“向”。方向。
[14]常事:掌管政事。通道:以道处理政事。
[15]官人:任用人授之以官职。
[16]书:书写,写下来的。
[17]恶:粗。
[18]习:谈论。
[19]物至而命:事物出现后就能恰当地命名。能恰当地命名,因为认识正确。
[20]谕:知晓。
[21]“及至于至者”三句:承上文“上圣”“口无”“手无”而来,“王圣”之人知“可谕”、何时“不可谕”,这几句是说到了极至时,连“上圣”之“谕”也可存可亡。
[22]适:往。在此有“路径”“做法”的意思。
[23]若:乃,才是。
[24]觿(xī):用来解绳结的尖形骨锥。
[25]提提:明显的样子。
[26]县:同“悬”。
[27]愕愕者:此段文字中“愕愕者”与“剌剌去”皆有一偏,然“愕愕者”较“剌剌者”为高。
[28]剌剌:同“烈烈”。有作为的样子。
[29]筴:据俞樾说,当读为“惬”。满足。
译文参考
天或许有什么东西在维系着,地或许有什么东西在擎载着。如果天没有东西维系着,那么它早就坠下来了;如果地没有东西擎载着它,那么它早就沉下去了。天不坠,地不沉,或许正是有什么东西在维系而擎载着它们吧!何况于人呢?人需要有人来治理,就像八面鼓被敲击之后才发声一样。凡是自己不能推动自己的事物,就仿佛有种力量在推动着它们。这个仿佛存在的力量是什么呢?就是上面所讲的那个东西了。看又看不见,听又听不着,洋洋洒洒满天下,但又看不到其充塞天地。它能聚集在人的颜面上,能被人皮肤所觉察,但探其往来,却不知是何时。它既平薄方正,又似浑圆一体,浑圆混沌不知门径在何处。但是它有口能发声,有耳能听音,有眼能看,有手能指,有足能走,万事万物都依赖着它。
“当生者生,当死者死”,这句话是说事物发展无论向西还是向东,都会遵循它自身的发展方向。立规章,定礼仪,能持守公正么?掌管政事,以道行政,能任用适当的人么?所以,记载在书上的,只是道的粗略,说出口的,只是道的细碎。最尊贵的圣人,口不空谈,手不空指,事物出现以后,就能恰当地为它命名。事物有了名称,附着于形体颜色上,这样自然就能说明白。事物没有名称,无法附着于形体颜色上,这样的事物就不可能说明白。到了极至处,“可谕”或“不可谕”之教,都是可存可亡。所以说:能渡船的,自然会适应水性;能行义于人的,自然会得到鬼神的保佑。
做事情有路径,又不为路径所限,这才是真有路径。骨锥能解开不可解的绳结,才可说它能解。所以,善于办事的人,国人往往不理解他的方法。做好了,不可张扬显示。做得不好,还将陷于刑罚。好与不好,取信于国人就可以了。是左还是右,保持正中就行了。保持中正就能像日月悬空,永无息止。直言守正的人能不以天下事为忧虑,追求有所作为的人总是不以统率万物为满足,但谁能做到放弃烈烈有为而守正无为呢?
核心内容解读
“天或维之,地或载之。……薄乎其方也,韕乎其圆也,韕韕乎莫得其门。”这段内容记录了作者对宇宙的思考和当时的认知。他们在思考这些问题:天体(日月星辰)这么高悬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大地这么荷重为什么不会沉没?天地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功能?宇宙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作者认为,天有东西维系着,地有东西支撑着,人有东西在支配着,世间万物都有东西在左右着,这个“东西”就是“道”。
《管子》的作者们是在治世乍到之际,积极进取,作用于现实,他们入世地、切实地发展了老庄之“道”,认为“道”是天之维、地之载,更是人之治。“道”之所以维天载地治人,是因为其力量巨大、永不衰竭,并且具有恒久性、普遍性,所谓“援而用之,殁世不亡。与时变而不化,应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管子·心术下》)。
“当生者生,当死者死”,这句话是说事物发展无论向西还是向东,都会遵循它自身的发展方向。这段内容阐述了事物的外在属性如颜色形体、名称与内在本质规律的关系,虽然类比推理的规律并不一定完全正确客观,但这样的解释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特征,有助于理解客观世界和规律。“可谕”或“不可谕”之教,都是可存可亡。
“事有适,而无适,若有适,觿解,不可解而后解。”本文参考译文是“ 做事情有路径,又不为路径所限,这才是真有路径。骨锥能解开不可解的绳结,才可说它能解。”也有学者翻译为“事情有适宜的办法,却总是在办法不适宜时才想到的,于是才有适宜的办法,正如觿可解结,有不可解开的结才用觿来解开。”
二者理解角度不同,但“不为路径所限”和“办法不适宜时才有适宜的办法”都有哲理和启发。虽然无法确认哪个版本更贴合原文意思,但理解的多种视角也正好引发读者更多思考。
这篇依然主要探讨“道”的主题。《管子》把“道”的外延由自然宇宙切实地推向人和社会。对于人生、人的修养来说,得“道”的程度决定人的素质和水平。前文还指出,治理社会合乎天道则丰裕,合乎人道则安稳,“道”是君王为政、社会稳定和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他们认知并把握了客观事物辩证发展的规律性,强调“道贵因”和“静因之道”,提出了融儒道法等多家学说于一体,具有内容丰富、有机统一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系。这是在当时先人们关于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起源和法则、对人和民族生存及其关系的根本意义、对人类社会结构及其原理的系统的理性认识。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中国古代科技之周代科技(节选)
周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基础在此时奠定。儒家始祖孔子说过“吾从周”,意为推崇周代。周代的各个区域都有绽放的文化,也有科技的成就。考古发现了许多实物,这是对科技最好的证明。不过,周代的历史,主要还是农耕区的历史,对长城以外的草原上的历史是不清楚的。
周代重视历法知识的普及与运用,对全社会实行了告朔制度:由天子派官员向地方官员和有关部门告知历法(如月令),以正农时。《史记·历书》记载:“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今河南登封有周公台,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台建筑。告朔制度依据于天象和物候。周人观察天象,以二十八宿确定太阳的位置,以土圭测日影。《诗经·渐渐之石》载有“月离于毕”;《诗经·大车》载有“织女”;《诗经·十月之交》记载“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这些都是重要的天文资料。周人不仅观天,而且观察地情,已能绘制各种地图,并能规划城邑。
传闻周代设六官: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夏官、冬官,各有职掌。周还建立了一整套和医学有关的医政组织和制度。《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这里所说的医师,乃众医之长,掌管国家医药之政令。医师之下,设有士、府、史、徒等专业人员,各有职责。据《周礼·冬官》记载,当时的技术已分六大类三十个专业,各专业均有工官管理生产,工官称谓有“人”、“氏”、“师”,如有“轮人”、“匠人”、“冶氏”、“梓师”等。“人”、“氏”系下级工官(类同职能工长),他们懂技术,直接管理制作器物的工匠。而“师”为高级工官,地位在“人”、“氏”之上,权限更大一些,不仅有监督权,也有处罚权。再上还有“司空”,为最高技术管理职务。
周代的重点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诸侯国在竞争中发展科技,各个地区在科技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
《春秋》记录了日食和月食,在37次日食记载中至少有30次是可靠的。《春秋》记载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朔日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甘石星经》记载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出没规律,记载了120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
春秋时的历法已经形成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这比西方早160多年。春秋战国时,大冶铜绿山铜矿规模大,被称为矿冶之都。大冶之名,取意于“大兴炉冶”之意。
当时注意到农业技术的整体打造。《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楚国推行“量入修赋”的农业系统工程,制定了九个方面的措施:“度山林”——度量山林的木材储备,以供国用。“鸠薮泽”——聚集水泽湿地的出产,如金、木、竹、箭、龟、珠、齿、角、皮革、羽毛等动植物资源的制品。“辨京陵”——测量区划各种高地,以备种植不同的农林作物。“表淳卤”——在盐碱地树立辨识标志,以合理利用。“数疆潦”——统计荒地、水淹地,以利进行土壤改良。“规偃潴”——规划堰塘陂池的营建,蓄水以备农田灌溉。“町原防”——整治堤防间的小块可耕地,加以合理使用。“牧隰皋”——利用水草丰美的沼泽淤地,放牧牛羊牲畜。“井衍沃”——在平坦肥沃的土地上凿井,用于溉田耕作。
当时的官员与技术人员,善于在建筑工程方面开展协调。《左传·宣公十一年》记载:楚国令尹主持沂地筑城,“使封人虑事,以授司徒”,即委派专业人员制订工程总规划,交付执掌工役的大臣来实施;“略基址,具糇粮,度有司”,即勘测城墙基址,备办役夫粮食,审核监工人选;“量功命日,分材用”,即估算工程总量,规定工期进度,调拨材料用具;“平板干,称畚筑”,即配备规格一致的筑城夹板和支柱以提高效率,均衡运土和筑墙的器材、劳力以预防窝工;“程土物,议远迩”,即根据土方和材木的需要量来编制施工程限,研究取材和赴工的路途远近来安排役夫的作息;“事三旬而成”,则全部工程告竣,仅用了30天。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平息了岷江水患。《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都江堰工程主要分为“都江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几部分。“都江鱼嘴”是筑在岷江江心的分水堤,用竹篓装满石头堆砌而成,与现在的大江截流工程相似。它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是正流,起分洪泄水的作用,内江用于航运和灌溉。“飞沙堰”与“都江鱼嘴”相连,属于溢洪工程。“宝瓶口”是凿开玉垒山修建的渠首工程,内江流经宝瓶口,然后分为若干支渠,形成灌溉网络。都江堰的修建使岷江成为一条听从人指挥的江,消除了水患,促进了航运,灌溉了农田,使成都平原由一片泽国变成了“天府之国”。
这时期广泛使用铁器,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冶铁规模大。《荀子·强国》记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青铜铸造精细,有分铸法、焊接法等。湖北随县出土的曾国青铜器数量多,技术含量极高。手工业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在我国冶金史上有重要地位。
战国末年已发明“司南”,《韩非子·有度》等书记载了其形状和用途。《管子·地数》记载:“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这是古籍中对磁石的最早记载。意为:如果山上有磁石时,山里就藏有铁矿。《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其中多磁石”。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人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参考资料
《文化视野的中国古代科技》,王玉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