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在很多人眼中陶渊明是一个田园诗人,一个隐士。与世无争,不问政事应该是他的代名词。但是这位隐士也曾豪情万丈,批判时政。有人说,陶渊明崇尚佛教和道教。不敢歌颂与天相斗的大神。但从他的《读山海经》系列杂诗来看,这些判断都是错的。因为在诗中,陶渊明不仅歌颂精卫、刑天不屈不挠的复仇思想,而且还称赞伯夷、叔齐,颂扬过荆轲。他们有的反对使用“暴力”,有的宣扬惩治“暴君”。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这类诗篇是“金刚怒目”式的。
那么造成这一系列诗创作出的背景是什么呢?这一切得从陶渊明的家庭出身说起。陶渊明家族是在东晋做官,而且忠于东晋王朝。所以他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篡位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政权。再加上南北朝时做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军阀混乱,社会黑暗至极。因此,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
精卫、刑天是神话传说中的两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诗人借对这两个形象的咏叹来表达他对于时事的愤激之情。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究其归隐原因,一是自保。二是对刘裕王朝的不满和社会的黑暗。但他真的就是与世无争,不问政事了吗?从上面这首诗就可以看出不一定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