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最担心的是课堂忽然变得安静,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一时顿挫,这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总会让我们心神不安。
尤其是观摩课阶段,容易产生“师生互动不及时”、“衔接不够紧密”等消极评语。但如果因为害怕变故,就采用相对保守的教学方法,其实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教育始终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所以知识的传递是要以学生的充分参与为前提。如果教师只顾个人的荣誉得失,课堂容不得半点差池,显然就丧失了对学生的重视与爱护。
每一节看起来失败的课堂,我们要发掘师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要分享失败也要为独特点赞;每一节看起来成功的课堂,我们也要在掌声背后自我反思,是否会陷入自我复制的教学陷阱。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老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且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帮助、引导。
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在课堂中凝炼出来,一个好老师最初也要走过布满荆棘的挫折之路,没有哪一种经验可以替代我们独自修行。课堂的短暂冷清,恰恰是学生独立思考的发生。
如果一节课师生之间配合得无比融洽,甚至没有一分钟是多余的,这样的课堂是不值得我们探索与学习的。因为真正完美的课堂逃不过预谋与欺骗,迎合了听课的老师,却让一堂课的精彩变得鸡肋。
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课堂所呈现的争议性,围绕某个点进行“对”与“错”的讨论,这是改革与创新所必须面对的时刻。
我们不能吃老本、走老路,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照搬优秀经验或者遵循成熟技法都是不可取的,这会使我们失去与生俱来的天使羽翼,发现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有些时候,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们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教学技巧,这可以达到点睛之笔的美感。但如果太沉迷于这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就会让我们变得平庸、变得无趣,变得心烦气躁。
少一点教学套路,多一些真诚贡献,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秘密。老师的魅力体现在课堂上的,不仅仅是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的价值引领。
老师,不是权威的代表,而应是共享的伙伴,更是实践的信徒。互动环节,最能体现课堂特色,它是学生最喜欢参与的地方。此时师生之间处于相对平等的状态,更有利于课堂进行渐为深入的拓展。
要发挥课堂教学的榜样作用,首先需要我们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幽默、感性的视角,因势利导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突然状况。从事教学工作,我们要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张望,去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优秀的老师,一定是情绪管理大师。他们敢于让课堂冷下去,让学生独立去解决相关问题,不管正确与否能理性克制。不要轻易打击他们难得的自信心,让伙伴与组员去分析答案的准确性。
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把学生的情绪激发出来,才能让课堂变得激昂、深刻。在老师的授意下,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激烈讨论,这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进步。尊重,不是刻意让老师高高在上,而是使学生内心认可、无限驱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