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

作者: 一直成长的苹果树 | 来源:发表于2020-02-23 19:28 被阅读0次

    春节长假的时候,我开始读《孟子》。

    孟子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观点,他的治国观点,处世哲学,以及他的信仰和坚持。

    孟子和孔子是一个时期,但不是一个朝代,相隔100年左右,孔子比孟子年长100岁左右,孟子受孔子影响很深。

    他们的立场和信仰却是一样的,共同创建了一个叫做“孔孟”的思想学派,主张仁爱。

    孟子主张有三个重要的地方。

    1、民为贵

    孟子强调君主要与民同甘共苦,实行仁政。他在和齐宣王谈话的时候,就谈出了那句千古名言: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他说,实行仁政,百姓才能安康,国家才会强大,才会在战争年代保全自己。

    孟子的依据是更古代的尧舜禹三帝,这些君主都是与民为善,实行仁政,国泰民安。

    他尤其说到西周武王得到天下,是因为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周武王爱民如子,他去攻打西边的诸侯国,东边的诸侯国百姓就说,怎么还不来攻打我们国家啊?快点来管理我们吧。

    可见,这个周武王在当时是多么得人心。

    2、孝为先。

    孟子主张“为尊者讳”,意思就是要知行合一的尊老。

    孟子反对只奉养父母的嘴巴和肠胃,而内心并没有一颗真正想侍奉父母的赤子之心。

    孟子认为,不管你是君主还是百姓,对待父母都要尽孝。大夫曾子奉养他的双亲,每餐必有酒和肉,陪父母聊天,凡事征询父母意见。

    这一点,在现代,也还是实用的。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如何处理原生家庭的关系,是成年人最重要的成长步骤。

    尤其是关于赡养老人。很多人在原生家庭并不幸福,所以成年以后,童年的阴影仍然在,他们痛恨父母,但又因为是血亲,所以,每个月给生活费,但从来不去看望老人,更加不关注年迈父母的心理状态。

    孟子说,这不是真正的孝,我们也不要认为这是孝。

    我的原生家庭有4个姐妹,论聪明才智,我不及姐姐妹妹,论性别关系,我不及弟弟。

    但是妈妈到了老年,却常常说,只有我才是最孝顺的女儿,她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她的原话是:我总是愿意听她说话,满足她小小的心愿。

    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满足了她的心里需求。

    3、性本善。

    孟子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他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只要全世界大家都有一个善良的心,这个社会自然就平安无事了。关于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其实不是很赞同孟子的观点。

    孟子提出的仁爱社会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人性有善良也有凶恶,是复杂的,绝对不单一。

    自古以来,国家和法律就是统治人的基础,人性需要管理和引导。

    你看,那么多历史故事,充满了权力纷争,复仇杀戮。所以,不能单一说人之初性本善。

    读完孟子这本书,我的收获还是挺多的,起码,孟子在那样一个乱世,依然坚持普及自己的仁爱思想,想通过影响君王的决策来拯救社会,拯救老百姓。

    我个人认为,孔孟思想,更多的是用来修身平家,炼化自己。

    因为,外面的世界,除了自己没有别人,要想影响别人,就要有孟子的这种由己及人的觉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孟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ys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