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有人竟要跟你谈美德,你肯定会觉得他假兮兮的。“美德”、“品格”这些大词,已被我们束之高阁。
“美德”为何已沦为空洞的说教?
孔孟之道的美德是“仁者爱人”、“舍身取义”,高大上得近乎虚伪,圣人做得到,凡人做不到。古代凡人受意识形态压力,为了政治正确,不得不口头上“真善美”,行动上"厚黑学"。现代凡人言论自由,索性直接把“美德”扔进了古董堆。
细想可以发现,古人的“美德”提倡牺牲自我利益,成全他人。这,太反人性了。
善和恶是很难定义的概念。仅仅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善可以说是群体协作能力的指标。一个人善的程度越高,自然也就越合群,同伴都愿意找他合作。善,当然是一种生存优势。但是,恶竟然也是生存优势。一个人如果不够恶,不忍心投入你死我活的争夺,那么在资源高度匮乏的原始生存状态里,结果只能是饿死——熊逸
古人的“美德”一味劝人向善,却对人与人之间竞争的一面视而不见。而一个不追求自我利益的人,他的基因根本没办法传下去。
与他人高质量协作,需要美德
联系熊逸老师说的内容,除了互争的一面,群体协作能力也是我们人类的生存优势,事实上,我们的祖先智人之所以能在众多原始人类中胜出,靠的就是出色的群体协作能力。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今天,一个善于与人合作的人,拥有更大的个人的影响力、以及调用资源的能力,他们更容易在社会竞争中胜出。
而要与他人产生高质量的协作,我们不能光顾着自己的利益,正义、诚信、坚毅、真诚、包容等等这些美德,是你得有的必备素养。
自然,与古人美德不同的是,这个“美德”,是建立自利基础上的。
自利不同于自私,自私是根本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自利是有限考虑自己的利益,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愿意帮助别人——万维钢
美国国父之一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在他还是印刷工人的时候,印刷所的老板想挤兑走他,但那些跟着富兰克林学习的年轻人都知道富兰克林才是能够一起做大事的人,反而大部分都离开了原来的老板,转而跟随富兰克林。
等美国开始立宪时,大家在会议上吵得一塌糊涂,而富兰克林在诸多代表中起到了调和的作用。美国宪法能够签署,和富兰克林的人格魅力有很大关系。
下图是他总结的一套培养美德的方法。13种美德,每周践行一种,13周为一个周期,一年四个周期。

富兰克林对13种美德的践行,让他自带人格魅力的光环。这样的人,自然比对自己品行要求不高的人,更容易做出成就。
被神灵喜欢的是高尚的道德,而被神灵喜欢的人很幸运——富兰克林
结语
站在与他人协作的角度,美德不再是圣人强加给我们的教条;不是满足自己情感诉求的方法;更不是虚幻的心灵修炼。而是我们在展开自我追求的过程中,必备的个人素养。做个有美德的人,本来就是我们个人利益的一部分。
美德不该被我们束之高阁,如果你掸掉蒙在“美德”上面不合时宜的灰尘,重新拾起它,你会惊讶于它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