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整理!半年看完30本的读书心得

作者: 迷路的指南针 | 来源:发表于2017-06-25 18:49 被阅读436次
    上半年读书概览

    这个图是161228-170624的读书统计,还有5天半年,读书30本。而如果算上书店速读《大国大城》,《深度阅读》这几本,实际数量已经超过了30。

    数量仍然没法跟大神比,但我一直信奉的原则仅仅是超越昨天的自己,这个量已经超过了之前三年的读书总量了。

    所以,我很知足。这里把读书的一点感悟写下来,一是对自己的总结复盘,二是希望能够给亲爱的读者们带来一点帮助。

    文章从“找书”、“笔记”、“电子书还是纸质书”、“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这四个话题,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直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跳读。

    一、找书

    刚刚开始美妙的读书之旅的人,都会遇到这个恼人的问题。从哪里找书?哪些书适合我?网上找的书单我能不能看懂?万事开头难,迷惑很正常。

    正确的找书途径就像一个隐藏在丛林深处的小路,一旦找到,就能够带你走进奇妙世界,让你流连忘返。

    我的经验是:

    1. 电商输入关键词,比如在某个电商搜索“理财”,能够得到下图的推荐:

    点进去能够看到简介,有销量,有评价跟价格。一般来说,在买东西这件事上应该相信群众的眼光,选择销量最多的不会错。这样能够很轻易地找到某个特定主题的书,输入关键词就好。

    另外,现在几家大的图书平台,比如当当、亚马逊、京东都会推出自己制定的年度图书榜单,百度一下即可,比如“2016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也可以找到。

    2. 在豆瓣、知乎搜“关键词+书单”

    还是拿理财举例(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今天总是挑这个主题,可能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吧),在豆瓣搜索栏输入“理财”后:

    得到的信息跟第一条差不多,评分和销量都能够看出一本书的质量。

    通过第二个图能够发现,第一和第二种方法搜索的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小白都喜欢看的,比如《富爸爸穷爸爸》,另一种是各个领域公认的经典书,比如《经济学原理》。阅读顺序呢,当然是先读小白能够读懂的书,因为权威书籍不是那么好懂的,家里书架上那本《聪明的投资者》已经看了2个月了。。

    如果觉得以上两个方法都很熟悉的话,那么就可以进入下面这个阶段了。

    3. 以书找书

    如果读书的量有一定的积累能够发现,在同一本书当中,作者会提到同主题、或者相似主题的其他书籍,在懂得感恩的作者的作品中更是这样。

    比如李忠秋在《结构思考力》中提到过《金字塔原理》,比如彭小六《让未来现在就来》中提到过《越读者》,邹鑫的《小强升职记》提到过《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等等。

    有心的话,可以把这些书名都在本子上记录下来,以便以后查看,对于处于”主题阅读”阶段的小伙伴来说,尤其有用。

    另外如果作者有心,会在书中直接罗列出书单来。比如古典老师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当中就直接列举过净化心灵的书单;有些国外的作者会在书的末尾附上完整的参考书目,这些都可以利用起来。

    4. 其他纸媒

    从大三开始订阅《特别关注》杂志,已经看了将近10年了。里面收录的文章大多是从书中得来的,短小精悍,而且大多富有哲理,在每篇文章末尾,一般都能够原来的书名。比如通过阅读一篇关于法医破案的文章,我找到了《上海犯罪现场调查》,立即在淘宝下单,现在已经成了最好的厕所读物(恩,这是一条有味道的TIP,哈哈)

    5. 不建议跟朋友、在网上直接求书单

    因为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喜欢读书的人,得到了书单也大多不会去读,即使读了,也大多因为兴趣不对口、晦涩看不懂、看完没意思而放弃。因为他们不是想读书增长见识、提高自己,而是单纯想消磨时间、或者发个朋友圈而已,抱着这样的目的去求书单的话,到不如直接上网搜“100部经典电影”,保证一年不寂寞,免得读了不喜欢的书自己难受,书也难受。。。

    另外大家基本都已大学毕业,早已过了全班20人全看《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时间段,走入社会后大家的兴趣、职业、所处人生阶段各不相同,很难找到一张书单,里面的书完全符合自己当前阶段的需求。即使有同一主题的书单,也由于在各个领域的深入程度不同,很难适用于所有人。都是英文版,看《小王子》的读者不一定能够看懂《哈利波特》。

    所以,读书是一件私人订制的事情。与其“求书单”,不如自己给自己“列书单”。

    二、上网找电子书,还是买纸质书?

    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

    之所以由来已久,是因为里面涉及很多问题,比如版权、技术进步、书的分类、读书目的、人的尊严和习惯等等。下面的内容都会一一谈到这些问题。

    先从电子书说起。电子书呢,又分为免费和收费的两种。

    收费的包括“kindle”、“微信读书”、“当当读书”等中购买的书籍,价格从0.1到数十元不等。购买电子书的原因,大多是出于携带方便,价格也比纸质书便宜的考虑。

    免费的就不用多说了,百度云盘、之前的微博微盘、网上的各种链接几乎都可以搜到各种书,格式也是包罗万象:txt, equb, mobi, PDF等等应有尽有。

    可是为什么同样一本书,有的收费,有的免费呢?因为一般来说,书是有版权的,作者和出版社出书都是耗费了大量心血和精力的,而且卖书的收入是他们两者直接的收入来源,所以从他们的角度看,电子书跟纸质书一样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晶,收费是理所应当的。

    免费的书,也是由第一个人收费购买后,分享给其他人看的,是出于自愿分享还是象征性地收了点银子,这个事咱们不讨论。

    我个人是比较推荐的付费电子书的。自己写过文章,能够理解原创文章不易,尤其像当年明月、史蒂芬·金、村上春树这种坚持每天写作的人,他们问了文字付出和放弃的都很多,为电子书付费是对作者、更是对知识的尊重。

    当然,如果书确实写得好,凭着写作谋生甚至名满天下,成为富豪的人也不再少数。"童话大王“郑渊洁微博配图自己报税近百万;

    以讲段子的方式说历史的《明朝那些事儿》的版税以千万记,再到英国的J·K 罗琳,仅仅靠着《哈利波特》书的版税,甚至成为了英国女王之后,收入全国第二的女性。

    他们卖书是传播知识和快乐,是理所应当,我们买书付款是收获经验和见识,是天经地义。

    免费的电子书分享现在仍然普遍,大多是公利性质的个人之间的免费分享,也包括像“万读”、“Kindle推”、"PDF之家"这类依靠赞赏或者大部分免费少数收费的平台。

    个人下载自用值得鼓励,免费推广给别人也无可厚非,但是利用免费下载谋利的事就不要做了。因为有部分作者会公开自己部分版权,比如李笑来老师的《人人都能用英语》(确切地说,是这本书从来没有出版过,大家看的都是完整版手稿而已,所以这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一本“书”),目的很明确,就是能够让书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书中的知识能够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

    但有些人却利用这点,在某网站上挂出电子书出售。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作者肯定也希望这样的读者买方便面没有调料。

    再来说纸质书。

    如果你的书是《追风筝的人》、《摆渡人》、《偷影子的人》这类畅销小说;或者是《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断舍离》这类轻度阅读就能搞定的书,那么是不需要做笔记的。

    如果是阅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类励志书,以及《运营之光》、《股票作手操盘术》这类方法论的书,不记笔记就像是偶遇了让你心动的美女,而没有跟对方电话一样傻。

    SO,电子书和纸质书怎么选,要看

    三、 读书要不要记笔记

    要。

    读书不记笔记,就跟偶遇美女却没有要来电话号码一样,事后一定会后悔。

    我一开始读书是只动用眼睛的,甚至连大脑都没有随着书的内容思考。这样看书看似很轻松,大脑不累,看实际上从长时间来看,书的内容很快就会在记忆中变模糊,直到忘得一干二净。

    后来,知道看书时手里握着笔,在重点的句子下面划横线,然后插上一只书签,便于后来查看。

    可这样问题也很没明显,因为我看的方法论类的书籍(或者叫“干货”)往往重点很多,小白的我觉得哪里都是重点,这直接导致了网上买的5盒书签,在我看过了3本书之后,就都阵亡了。

    于是再往后,我学会了利用书的扉页。遇到重点的句子,按照“页码+句子主题+自己感想”的格式记笔记,整本书读完之后,再利用讯飞语记和有道云笔记两个软件整理笔记,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笔记。

    尤其在猫哥小灶群开讲之后,为了准备分享材料,经常会把扉页前后的几页纸都记满了,老婆看了扉页说要犯密集综合征,无奈我也是个完美主义者,在每页纸上记笔记心里不舍得,而在地铁上同时拿书和笔记本记录又不现实(这点在后面还会讲到),所以只能牺牲书开头的几页了,为阵亡的扉页们默哀一分钟。

    据说台湾作家李敖习惯用“剪报”的方式,把他觉得好的书里的内容剪下来,分主题在类似相册的文件夹里保存,便于以后查看。

    可是经常会遇到一页纸正反两页都有想保存的内容,剪了A面就得舍弃B面,非常不爽。于是他优化了这种方法,每一本书都买2本回来。不是土豪的世界我们不懂,是我们做不到哇。

    传统的纸质版书籍,以及携带轻便的kindle以外呢,公众号、喜马拉雅、得到专栏、知乎Live等等都是获取知识非常好的途径。

    摒弃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及时新闻类app。 这些软件创立的目标跟读书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背离的:

    四、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挤出来?

    假设一件你要做的事受到了周边条件的限制,如果你的欲望足够强烈,那么哪怕困难再大,阻拦再多,这些在你的眼里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比如我的高中是封闭式高中,除了家在当地的学生,住宿的同学每周只有周日一个上午可以走出校外。而高中又是PC游戏刚刚兴起的时代,《传奇》,《劲舞团》等等都是那时候出来的。(好像暴露了年龄?)

    有些同学玩上的上瘾,而当时笔记本还非常稀少,宿舍玩不了,只能趁着“放风”的时间出去网吧玩。

    如果还不过瘾怎么办?当时流行的有用床单被罩打结,寝室人配合“缒”下楼去网吧玩;有的借着高三的由头,写申请说父母过来陪读,实际上天天在网吧包夜;更有中了魔兽心魔的,直接从五楼窗户,顺着排水管一直爬到楼下的。

    面对时间不足,他们挤睡觉的时间;面对空间限制,他们当蜘蛛侠也要翻身而出;他们的“聪明”是无穷的。

    但,读书方面,聪明远远不如“老实”来得靠谱。

    胡适说过: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事要等到有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节衣缩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凌晨在北大门口学习的保安

    所以,读书跟其他事一样,如果你想读,自然会找一个方法,如果不想,自然会有一万个借口。

    要不,点个赞再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吐血整理!半年看完30本的读书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er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