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底的某一天,我从县城驱车回家,途经梁头庄时,一栋造型气派,富丽堂皇的建筑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将车停靠在一边,然后下车去一探究竟。
好久没有回老家了,以至于老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无从知晓,直到当我亲临才真切地感受到。
这是一座新建的宗祠。当我下车时,正好看见一位老人拿着抹布在擦拭大门上的灰尘,他小心翼翼的样子像是在给一个婴孩擦拭身体。一打听,才知道他是这座祠堂的看护人。管理祠堂的老人向我介绍说,这宗祠落成才没几天。我走进祠堂,祠内的雕龙画栋,镂空的屏风,红漆的圆柱,庄严的神龛以及大气的戏台,还有头顶上方的彩绘,让我惊叹不已。老人自豪的表情难以言表,他告诉我,这是他们梁头庄一个庄门建起来的。
我很讶异,立在那里,不知该说些什么。
离开恭公祠,继续驱车十多分钟,便到了我的家乡——郭家垅。
这次回来,我特地去看了一下我们的宗祠。当以往无比熟悉的祠堂映入眼帘,它古朴的样子让我倍感温暖的同时,它斑驳的外墙却也让我无比心酸。
也许是因为年久失修加上风雨侵袭的缘故,牌楼上的彩绘早已模糊不清,白墙也早已脱落了石灰。“荆映汾川”四个大字也渐渐模糊。陈旧的木门虚掩,推门而入,宗堂内的情形更让我觉得沉重。堂内杂草纷繁,天井破败不堪。更可怕的是,其中一根横梁摇摇欲坠,侧面墙壁有一部分已经倾颓,甚是危险。这萧索的模样,怕是没多少人愿意靠近了。因此,祠堂内香火寥寥,完全没有了我年少时见证过的旺盛的样子。
近些年,乡村兴建宗祠成了一股热潮,很多宗族争长论短,一决高下,俨然形成了攀比之风,实在不太可取。修宗祠只为凝聚一族子孙之力量,而且,宗祠多半是家族议事,供奉祖先,传承礼德,团结族人的场所。加上婚丧嫁娶的宴席一般也在宗祠摆设,所以,宗祠显然成了乡土文化的根。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如果根不存在了,那么,我们这些四海漂泊的族人,便如同浮萍一般随波逐流了。
想到这,我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