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惠书屋
均田之制及其评价发展

均田之制及其评价发展

作者: 我怀文史哲理风 | 来源:发表于2022-05-02 09:51 被阅读0次

      天兴元年,北魏道武帝徙民40余万到平城,实行“计口授田”,即按丁口授予土地,国家建立户籍制度,督课田农,征发赋税徭役,类似于民屯,成为北魏均田制的雏形。

      实行均田的条件:北魏中央集权强化;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计口授田的实施。

      太和九年,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颁行均田令:15岁以上男子,授露田(不种树的田)40亩,桑田20亩;女子授露田20亩;若采用休耕,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予;土地不足的地区,桑田计在倍田数中;桑田除种谷物外,还应按规定种一定数量的桑树、枣树、榆树;不适合种桑的地区,男子授麻田10亩,女子5亩,男子另给田一亩,使种枣、榆;受田者,年老免课或身死,露田及麻田要归还国家,桑田则为世业;露田禁止买卖,桑田不足或超出的部分可以买卖;奴婢受田等同平民,但不给桑田,在授麻田的地区,奴授麻田10亩,婢减半;耕牛每头授田30亩,限4头;授田不足者可以向人口稀少的地区迁徙,每3人给地1亩做宅居地,其中的1/5应用于种植蔬菜;地方官按照品阶授予公田,从6到15顷不等。

        评价:均田制是国有与私有并存的土地制度,桑田可以买卖,使土地兼并不可能被抑制;授田来自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使得豪族地主的利益没有触动,他们还可以通过奴婢、耕牛的授田占有更多土地。所谓均田,并非平均分配土地,而是国家利用国有土地和农民原有土地,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加强控制,以保障租调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三位一体。

      均田制的发展:北齐河清均田。河清三年,北齐为抑制土地兼并,重新颁行均田令,规定男子授田80亩,女子减半,不再予以倍田;每丁予以桑田或麻田20亩,作为永业田;奴婢按良人授田,授田人数按照品阶高低,在60到300人之间;丁牛一头授田60亩,限4牛。相比于北魏,河清均田使奴隶的受田得到限制,同时奴隶的租调有所增加,试图对王公贵族和大族豪强地主加以限制,但收效甚微。

相关文章

  • 均田之制及其评价发展

    天兴元年,北魏道武帝徙民40余万到平城,实行“计口授田”,即按丁口授予土地,国家建立户籍制度,督课田农,征...

  • 唐朝均田制的发展与瓦解

    唐高祖李渊以唐代隋之初,基本上仍沿用前朝的均田制。直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基本统一全国,局势稳定后,才重新颁...

  • 唐朝小众诗人张籍的社交故事: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唐玄宗时期,唐朝的土地兼并情况越来越严重,均田制被破坏,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无法继续存在,然后产生了募兵制,进而...

  • 均田制的弊端。

    均田制是唐朝时候。土地管制不分配的方法。比如说一个成年男子成年时,他将分到一块儿土地,他死后他的这片土地将会上还给...

  • 唐朝租庸调制

    唐朝租庸调制 唐朝前期指唐初到安史之乱前,这段时间主要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它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均田...

  • 均田制与租调制

    唐初,在多年战乱之后,社会经济破坏十分严重,人民流离失所,政府财政困难。整顿田制和赋税制度,成为安辑流亡,恢复经济...

  • 佛历•南北朝中后期的佛教

    公元5世纪末至6世纪初,北朝僧侣数目暴增。但是,这并非佛教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是因为均田制崩溃所产生的流民问题,...

  • 强力破解“三农”  助力乡村振兴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从汉文帝轻徭薄赋,到唐太宗推行均田制,足以看出,数千年来,农业作为国家发展和民生的根本,备受关...

  • 历史上的奇女子之文明太后冯氏

    世人只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却很少有人知道孝文帝改革中俸禄制、均田制和三长制三项重要政策的执行者冯太后。 冯氏出身名门...

  • 均田制和府兵制

    隋朝之前是五代十国的历史,这部分我可以说是一点儿也不了解,上个月也没有去学这部分。所以看到隋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均田之制及其评价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im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