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准备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天啊!难道泰山会接受他们的无礼朝拜吗?他们还不如林放懂礼啊!”
理解1:
你怎么能只听林放的,而不尊重泰山呢?这是责怪林放的话,但不太符合前后文的语境。
理解2:
泰山会愿意接受你们无礼的讨好朝拜吗?林放都知道“礼”的根本,难道泰山还不如林放的境界高吗?这就是肯定林放的境界。
孔子相信: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既然相信泰山就一定会相信泰山有神灵,但也正是因为我们相信泰山神,所以也肯定相信神灵不糊涂,那么你还想通过烧几炷香来讨好神灵,希望通过交换的的方式获得神灵的保佑和庇护。这……怎么可能。
而季氏是不相信泰山有神灵的,他的祭拜无非是想彰显一下自己的身份与地位。那么孔子便说了,你既然不相信有神明,那你祭拜的又是什么呢?
所以这句话理解起来真的非常有意思。无论是什么理由的祭拜,都是因为相信,那么只要相信,就要知道做了亏心事,神灵都看得见,如果再去烧香告知神明,神明不惩罚你难道还要奖励你吗?神明之所以是神明,就绝对不会一点小恩小惠而改变了神明的立场。
在商业化的当今,寺庙的香火越来越旺。大家心知肚明,但也理解弘扬佛法也需要经济基础做建设,所以也乐于贡献。但是我们要知道,《金刚经》礼讲:世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世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我们祭拜孔子,也是为了缅怀纪念感恩他带给我们的文化和文明,而不应是去求孔子保佑我们考上清华大学。
这句话,孔子为我们的宗教观端正了一个态度。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7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要争的话,那就像射箭比赛一样:赛前互相行礼,赛后互相举杯饮酒致敬。这样的竞争,真有君子风度!”
争,不是争名夺利,比个输赢,而是要“进取”。如果这样理解,“不争”,也未必是高尚,而可能是颓废。因为不争就是“不进取“啊,这样我们生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所以,我们要区分出“争“与”进取“的意义。孔子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一个一生都在进取的人。
樊登老师说:“争“是零和博弈。是争夺。而“进取”,则是去创造新的价值。所以说,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君子”,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去进取,去创造。而不是与他人争名夺利。
孔子非常不喜欢和他人争论。他相信“尽人事,听天命”,所以他不喜欢参加这些低级的在泥浆里面缠斗的动作,所以孔子说,我没什么好说的,也没什么好争的,我只好自己好好创造就可以了。
这个解释此时此刻瞬间给了我醍醐灌顶的启发。其实我也非常讨厌辩论,但有时为了自己的观点,甚至解释自己的被误解,都需要花费很多语言和精力去“争”。但是每每事后,都不会有什么愉悦的感觉,随之而来的反而是无尽的懊恼与悔恨,甚至感觉自己的人格都遭到了质疑……
其实这种感觉,很多人都遇到过吧。但是,这种情况也往往是产生在与自己并不是真正生活中的朋友之间。因为朋友之间对自己比较了解,即便是用文字交流,也能够感受到你的语气语境且不会曲解你的意思,哪怕产生了误会,也会马上能够得到解决。
所以说,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工作沟通之间或者是网友之间。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到底是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争辩和解释上呢?还是我们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输出,用结果证明给对方看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沉迷于闲聊和争论,真是因为自己又闲又幼稚。而且,争论久了,还会对自我产生怀疑,但这个世界只有道德标准,而没有绝对的是非。我为什么一定要去迎合大众公认的“好”,而不能作自己,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呢?
要知道,在确定舆论安全的前提下约束自己的言行,也很可能成为“乌合之众”啊。
那么最后就说,什么是“其争也君子”呢?
我们是君子之间的较量,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有规矩,有原则有底线的公平竞争,你赢了我便更敬佩你,你输了,我们也是君之间的切磋,这就是君子之道。如果你因为别人比你强而生气,那么你就已经不在“君子之争”里面了。
这也让我想到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工作,从前的很多企业之间是“同行莫入”的,但现在已经转变为“毫无保留、大爱奉献”了。实际上,这也是在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下,封闭的企业越做越难的原因。
所以说,君子之间的竞争,一定是满足三个点的:
一、有规矩。不会无底线竞争。
二、相互尊重。
三、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而是为了去进取更大的创造,实现更大的愿景。
只有这样,大家才都是集中精神去做事儿,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实际上,工作中最累的真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人际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