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榴花照眼明
——咏仲夏古诗词赏析(一)
王传学
走进农历五月,就是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仲夏了。天气越来越热,大雨更加频繁,农作物进入夏收夏种的大忙时节。金黄的麦穗,茂盛的树木,美丽的夏花,满溢的湖水,这些构成了仲夏的主色调。
江南的仲夏很美,中唐诗人樊旬在《仲夏》诗中写道: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江南地区到了仲夏的时候,就到雨季了,这时的雨水就像河流一样川流不息。枇杷树上垂下的果实像金橘一样,而甘蕉的果皮破裂后,就如口吐白莲般。
全诗收放自如,开合有度,显示了作者调度场景、抓取物象的能力。诗句浅显易懂,直如白话。比喻生动而形象,色彩鲜明而强烈。
再看盛唐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中唐诗人韩愈的《榴花》,描写了石榴花红似火,却无人观赏,表现了一种落寞之感: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五月里石榴花开了,红艳似火,耀眼夺目,隐约可见榴子结于树枝间。可惜的是,这么好的花却无人来观赏,此地没有赏花人车马的痕迹。大红色的榴花在人们漠视的冷遇中,百般无奈地飘落在长着苍苔的地上。
首句中的“明”字既点明了五月的石榴花十分耀眼,将花朵艳丽的颜色描绘了出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才华虽然如盛开的石榴花般灿烂耀眼,可是也只能同青苔一样平凡的人混迹在一起。整首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失落与心寒。
中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描写了仲夏幽静而鲜艳的景致: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还有“幽深”意,即树阴稠密而幽深。“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彻;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得,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此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