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向我抱怨,她满怀期待的跟着一位很认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都相当扎实的老师督导,可是在体验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根本听不懂对方的讲述,工作上收获甚少,只有黯然结束。
我想起刚做为新手咨询师选择督导时,我选了一位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同行也很推荐的督导师,她的经验的确非常丰富,每当我呈报出自己的案例问题时,她立刻能说出好几种自己的处理方案,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把她当成了教科书般的存在。但是,他人的经验并不等同于自己的实践,当我几乎原封不动的把她的方法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时,我当时现场的焦虑的确没有了,但是来访好像并不领情,我也觉得自己只是在做一个AI机器人照着流程在工作,感觉不到和对方来访的真人互动。而且,做为一个听话的新手咨询师,我非常认真的遵守各种规则,当督导说个案一定要面对面咨询时,即使对方因为路程堵车无法赶过来按时咨询时,我依然毫不留情的选择扣费,来访最后气愤的离开了。反思过后,我觉得自己当时的状态和督导师的方式并不匹配,只有选择离开。
第二个督导师明显不如第一位有经验,但是她非常细腻,可以耐心的对我的逐字稿的细节进行辅导和干预,她对细节,比如咨访对话的语言使用甚至双方的情感互动的注重都是第一位成熟的督导师并不太关注的,这都让我在这一段时间的锤炼中受益非浅,更加可以贴着来访走,个案也逐渐变得稳定起来。在工作了两年后,我渐渐熟悉了这种模式,随着来访类型的增多,又慢慢觉得这种太过于细节的方式会限制我在咨询中对不同个案的的灵活处理,所以这时候我又选择了第三位督导师,一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外国心理治疗师。他的督导特点是从整体进行把控,每当我说一个临床的片段,他能很快的抓住个案问题所在并给我启示,我卡壳的地方就得到了修通。他的督导让我的咨询工作变得更加灵活,有创造力;我也能更从容面对不同类型的来访。
反观我的被督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好的督导对于咨询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是说一个经验丰富的督导就能立刻帮助到自己。如何更好的从督导中获益呢?我的想法如下:每一个咨询师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督导类型是不一样的,做为新手而言,最好选择一个更细腻,注重基本把式训练的督导,如果能够跟着这样一个督导连续做一个案例几十次下来,对咨询如何做就会有基本概念,包括怎么共情,建立咨访关系,如何个案概念化,理解咨访中的移情,反移情,对于咨询中出现的困难时刻,比如沉默,阻抗的不同行为等有初步的识别及知晓如何应对;到了第二个阶段,在某个自己有感觉的咨询流派上有所深入,可以选择在这一流派上有经验的督导师(诸如温尼克特流派,拉康派,克莱因派等),在理论学习的辅助下将理论和临床更好的结合,深入理解理论的同时学会怎么应用理论并在工作中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能重新做一遍选择,我会在职业中将第一位督导师和第二位的督导师顺序调一下,因为第一位督导非常注重细节基础功的训练,第二位会在某个流派中有自己深入的研究,能给予我更宏观的思考。在当时的初始阶段,在职业道路上走路尚颤颤巍巍的我需要更多的搀扶,没有能力从高手那里吸收更多的营养;第三阶段,当对某个流派有了深入的理解学习后,某些咨询师也许就会选择在这一流派上持续精进,那么在选择来访方面就会有要求,比如:温尼克特派的咨询及治疗会面向更早期的来访者,需要给对方提供抱持性的环境;拉康派的分析会更多的面向对探索自我的欲望,主体性感兴趣的神经症来访者,当然一些医院的精神病患者也在这种流派的应用中获益。但是,如果咨询师想接触更多更广类型的来访,这时候就应该扩大自己的视野,争取向整合派发展,不限于单纯的一门流派的技术及思想,而是多了解心理学的其他领域,这时候,如果能找到一位经验和阅历都很丰富的更整合的督导师,对自己的提升就很有帮助。比如,我现在的分析师是一位年过70的拉康派老分析家,他不仅通晓拉康的理论,还知晓温尼克特,克莱因,科胡特的理论,涉猎哲学,社会学,宗教等不同领域,本身阅历广泛。和他工作像是在读百科全书,对提高我的工作视野及增加灵活度和创造性很有帮助。
怎么选择好的督导的确是一项技术活,选的好受益终身,更能保证自己在这项困难且孤独的职业上走的更稳更远;如果没有选择好则是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也浪费了老师的资源,很是可惜。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适合的督导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