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四周了,孩子们又开始有点“油”了:作业质量下降,听课状态也有些游离,拖拉作业现象频频出现,甚至有的同学个别科目作业还不写………都初三了,完全没有毕业生的姿态。
尤其是班里“四小金刚”,真是让我头疼。这四个孩子智商不低,活泼好动,理科思维都很活跃,但是缺乏钻研精神,文科又懒得下功夫,因此,成绩一直都没达到他们应该有的状态。
办法想了不少,总是不见效,依然没有把他们心里的小火苗点起来,依然没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眼里有光,可是依然行动无力,开学都快一个月了,还没有找到毕业班的感觉,至少有点毕业生的样子也好,哼,连样子都没有。
这些年,我一直都是两个平行班和一个班主任的工作量。这两个班略有区别:我管理的班级三班学生基础稍好些,后进生少些;另一个班六班只带课,后进生多些,尖子生也有,但不多。六班的男生偏多,都是一群聪明的娃,但是因为学习习惯差,所以有的孩子成绩一直很不好,越差越不想学了。
所以两个班的差距也就是学生态度导致的学习效果不同而已。
三班的孩子总以为自己是所谓的好班学生,没来由的优越感让他们裹足不前;六班孩子因为习惯差,成绩差,所以有些同学缺少斗志,得过且过。
基于这种情况,我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想法:两个班选几个孩子,交换上课,感受不同班级的学习氛围和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看看能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或许,六班的孩子会因此变成学霸,三班的孩子也会因“被贬”而发愤图强了呢?
说到做到,昨天上午,我征得六班班主任的同意,六班两名同学(一个是兴,一个是峰)到三班上课(一个是班级第一,另一个是班级中等的学生);三班呢,我就从“四小金刚”里选两名,但其中有个孩子很不情愿,满脸的不高兴。(事后才知道这孩子感觉去六班听课是被“贬”去的,没面子。哎,孩子,知道要面子是自己挣呀,再说这完全是平等交换,为什么心理会有落差呢?六班过来的学生不比他差呀,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呢?)我只好让翔和昊去了六班。
因为两个班教学进度不同,所以就决定只换上午三节课。
午饭时,跟六班班主任坐一起用餐,我问了一下昊和翔课堂表现,木木老师说昊上课一直在说话,在教室后面,跟别的同学一直聊一直聊,她实在忍不住了,狠狠说了昊一顿;六班语文老师也反映昊后半节课也是好讲话。的确,昊本来就是个好动的孩子,性格外向,“自来熟”的性子。他回到班级,我也严厉地批评他:在别班上课,为什么不认真听课?可是昊的表情很委屈……。
午饭后,回到我自己班,询问了六班兴和峰的听课情况。同学们一致认为兴听课太认真了,太专注了!给我班同学树立好榜样;峰更是认真,峰说:“三班学生太厉害了”!他是带着从下到上,带着一种敬佩和崇拜的心态来听课的,自然上课听课特别特别专注。
课后,我又找了昊了解情况:为什么上数学课说话?昊委屈地说:“我没有说闲话,我在跟六班同学讨论问题,我们在听课是遇到疑惑的地方了,就想搞清楚,就讨论起来了,不过也的确不该上课讨论”。昊又说:“不过,老师,六班上课气氛很好耶,数学课,他们班都能积极回答问题,不像我们班,一片寂静,数学课就是要有争论声呀……”昊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
“交换上课”其实是起到一定的作用了的:
第一、尊重学生,因势利导,师生关系要融洽。
六班学生过来听课,态度谦虚、低调,专注认真,给三班学生留下了好印象。同时,他们在心理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再努力一把,超过三班不是问题。我还指定了我们班的几个好动的孩子和六班的几个孩子竞争学习,看谁进步大?事实证明,起效果了,我看到了这几个孩子在学习上已经形成了“赶超比”的模式了。这应该就是属于心理学上所说“皮格马利翁”效应吧。
第二、和谐施教,鼓励学生发言,创造愉快的能思考的课堂
昊说的很对。对于理科来说,上课一定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并能时时和老师互动。这样就不会发呆或是开小差,能保证课堂听课效果。课堂上不错过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公式,每一个辅助线的添法,每个电路图的画法,每个化学分子式的写法等等。课堂是相互的。对老师的要求也一样,教师尽量创造出一种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融入课堂学习环境中来,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教育之路,其漫漫,教学之道,需要为师者永远学习,终生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