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我收到娃爹发来的一个视频,是某机构采访清华一女生学霸的视频。女孩淡定沉稳、对于问题有着清晰的独立思考,语言表达和情绪都很稳。在说到父母有什么独特的教育方式时,女孩回答,从小到大,父母都不准她玩手机,她的第一部手机是在考上大学后买的。
孩子们在上大学之前不能拥有自己的手机,这也是我家在坚持的一个原则。大宝一直要求要有自己的手机,用爸妈的旧手机也可以。她说她们同学都有手机,而且有的同学还不止一个手机。虽然姐姐时不时来个软磨硬泡,我依然不能同意。
为什么不让孩子有手机?有科学实验证明,孩子大脑的自控系统并不成熟,短视频的AI算法会给孩子的脑子下毒,让小朋友在多巴胺的持续刺激下掉入兔子洞。
大宝可用的电子设备已不少,跟同学联系可以用电话手表,查资料可以用Pad或者电脑,如果再有了自己的手机,自控力不够的孩子,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必然会增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为了避免手机对孩子的影响,我肯定会费尽心思管理她对手机的使用,管理得怎样都可能引爆亲子战争,损坏亲子关系。既不利于亲子关系,又不利于孩子学习的东西,在我家没有存在的价值。
在对待孩子使用手机这件事情上,我也曾看到有“专家”说,给孩子手机,当孩子对手机有满足感、掌控感时,TA就不会对手机依赖。即让孩子对某个东西有充分的满足感,那么孩子对这个东西就不会有渴望。说实话,在看到这样的观点时,我曾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所谓富养的孩子,没有什么缺失感。但是当给到孩子手机时,孩子对手机无节制使用的现实又让我很困惑,到底是该充分满足还是适当管理?在专家理论与家庭现实面前,我选择了后者。
在孩子热衷抽卡这件事情上,我今天一天也一直在思考,如果用富养的思路,给孩子一下子买大量的卡,那么孩子是不是就不会悄悄地搞小动作?我想了很久,没有答案,或者说,我认为此方法不可行。这跟玩手机的行为类似。
通过这两件事情,我琢磨出来,某些专家说的方法也许在某些方面或者某些孩子身上有效,毕竟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但是最了解孩子的是孩子的父母,在给到孩子的物质需求时,到底是充分给足还是适当保持不足,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定。不能一味照书或者照专家的话养娃。
这个观点在孩子的学习上同样适用,以英语学习为例,有的专家推荐学新概念,有的专家坚决拥护原版教材,家长到底该给孩子学什么?我还是前面的观点,了解自己孩子的是父母,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选择学习教材,如果孩子语法不好、基础不够,那就学习新概念。如果孩子英语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学原版教材。我觉得不是非此即彼,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了解可能的选择,做出对孩子最有利的决定。
尽量去了解孩子、懂孩子,做个头脑清醒的理智的家长,是我今天悟到的一点道理。
这是基于当前认知的一点感悟,也学若干年后发现这些所谓道理也不对,那时候的认知一定又升级了好几个层级。
#365写作挑战Day3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