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掐指一算,距离上一次发布文章,已一月有余。生活依然继续,那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却悄悄丧失了。放了太多精力在工作上,然而工作的点滴总觉得无甚可写。断断续续也有在上课和读书,当下虽有感触,没能及时捕捉到就再也无法打捞起。因为有明确的目标,反而不会有迟疑和犹豫,奔跑就好。
那么,这段时间没有写文章,无非是一直用奔跑的姿态应对生活。行动永远比只说不做更有力。
既便如此,写字的欲望总会在某个时刻蹦出来,比如此时此刻。单纯地只想记录下什么,过去的一个月,工作极其努力,学习也没有落下。近乎疯癫的状态,去迎接一个个问题和挑战。想要的东西,一定竭尽全力去争取,没有奋斗到最后一刻,不要停止。
过完年后的状态,仿佛忍耐许久的兽,终于从笼子里放出来。果然,赚钱的欲望驱使人一刻不停地向前跑。开开心心工作,欲望满满地去赚钱。
赚钱就是最好的修行。
2
今年过年哪里也没去,乖乖地休息了十多天。享受了一个完全而纯粹的假日时光,每天的生活不过是早起,运动,拍照,读书,煲剧,看电影,睡觉,发呆。慵懒的生活,让人想要一直这么过下去。天知道,象我这么会享受生活的人,却总是活在极与极之间。工作狂,懒散鬼无缝切换从来没有障碍。
看起来闲适惬意无比的日子,却在临开工前的四五天,开始失眠焦虑起来。并不太确定知道在担忧什么,却总在半夜三四点钟醒来,看一会书,再沉沉睡去。直到开工后投入工作,这种忽然袭来的失眠莫名消失了。
一直以为自己的心理稳定感是足够坚固的,原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不是不困惑的,直至看到KY写的一篇文章,提到人生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渐渐成人,但还和父母在一起。第二个阶段是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离开故土家乡、不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第三个阶段是孩子离开自己、退休离开单位、亲属过世后。
在这三个阶段里,我们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来支撑我们的心理结构,找到一种基本的稳定感。因为有这样的稳定的社会结构存在,单独的个体才不需要孤零零地独自面对巨大的社会整体。我们每个人都从这种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如果说小时候一出生就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那么长大后,这种稳定感就需要自己去寻找,大多数人通过结婚完成了第二阶段的过程,重新寻找到新的稳定结构。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完成这一步骤,就需要独自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了。
所以,有很多人想要进入婚姻,有时候也许并不是有多么爱,或许只是害怕孤独,忍受不了寂寞。想要有一个人分担自己的孤单,有一个人至少可以听你说说话。人们通过婚姻,完成了人生中第二阶段的过渡,如果从30岁开始算起,20年的婚姻过去,回头一望,这20年还好不是自己一个人独自面对这世界。
一个人要活得有多强大,才能够不需要通过婚姻,也能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也可以这么来理解,婚姻也并不是唯一能让人们活得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产物。这和个人选择有关。
必竟,活着本身,只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以什么生活方式去活完这个生命,只和本人有关,和他人谈不上有多大关系。
这么思考下来,我忽然意识到当时那几天的失眠是怎么一回事。我的焦虑来自于很多方面,不够有钱,学习上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没有可以爱的人...... 随便拎一条出来,都会令人充满了压力。这种压力越想越可怕,直到把人给击垮。
没有按照社会主流价值观,顺利过渡到第二人生阶段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有的人抗不住赶紧找个人结婚吧。或者顺理成章遇到人生所爱,也步入婚姻。长期的婚姻生活,消解了个体因为心理结构不稳定而带来的自我压力感,有些人甚至因此收获了幸福。
而“剩下的人,越来越能够感受到渺小的个体,直面着荒渺的巨大世界的心理压力感。那是一种比孤独更深入的感受,托克维尔多次谈论这种感受。它时而令人感到自己无所不能而陷入狂妄,时而令人感到被世界遗弃而绝望。”
有什么人能够一直忍受漂泊无依的生活?如果有一天真的无法进入婚姻,或者压根不愿被婚姻束缚,如何应对那种漂泊无助感?或者干脆告诉自己说,人本来就是一只浮萍,有的人本来就自带有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既使拥有了婚姻或家庭同样无法消弥,那又怎么办呢?
说到底,无论要不要找个人结婚生子,人首先要先活出自己丰沛的能量,先把个体的自我活好,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无论是进入婚姻,还是不进入,幸福或者爱应该都不会太难得到。
然而,人如何以一个单一的原子状态去自处,这才是人生至难命题。生命是一段段或悲或喜的体验旅行,人生各种状态都勇敢去尝试,也算是一种态度。
总之,积极地去活,积极地去尝试每一种可能性。勇敢无畏,才能此生无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