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与父母在家。
总结一下,就是再不开学,我和我妈或我爸,一个进精神病院,一个进ICU。说是一句玩笑话,虽不及如此严重,但原生家庭的基础病一一暴露,如鲠在喉。

第一次接触“原生家庭”这个名词时,是在我高三时期母亲看的《都挺好》中,这部剧中聚焦在原生家庭上,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从高考后一次别人的评价开始。高考后我上的补习班,开办了一个活动,请了一位雅思的老师,来测试我们学生的英语水平,自愿参加。我算是有父母的意愿下参加的。在测试后,负责人与母亲谈到我的表现,“就是有点太放不开,有些畏手畏脚的,不敢去大胆尝试。”我沉默,低下头。其实我有时候也不喜欢胆小的自己,有些性格上的缺点,可能与自己的环境有关。
第一次与母亲开诚布公,是在一次矛盾结束后。母亲的童年并不是很快乐,母亲的父母经常责备母亲,总是在否定自己的子女。在母亲小的时候,在最应该有父母陪伴的时候,他们是缺席的,将母亲放在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不安与恐惧就是在那个时候,一点一点在母亲的心中烙下印。他们并不是很喜欢母亲,母亲曾将自己画的画,拿给自己的父亲看,我的姥爷,他只是将画扔到一边说,“画这个有什么用。”母亲和自己的父母关系不是很好,有时会争吵,争吵到哭泣,我陪在母亲的身边,害怕着,其实母亲是否恨他们,只有母亲自己知道。

母亲对我的影响可能是她从没想到的,她父母对她的影响,正在一点点的侵入我的人生中。母亲对我的教育也是充满了责备,我认为这是她渴望我出息的方式,只是她一直使用着连她自己也没有发觉的、曾经她讨厌的方法,是的,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很深的,不容易从一个人的身上剥离开来的。胆小,可能是自己本身对于自己的认知不够明确,同时母亲没有鼓励,而是用打击的方法,想让我变得刀枪不入。母亲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而我应该与母亲共同克服这沉重的影响。
昨天与父亲产生了激烈的争吵,先于父亲,我动了手,再到后来,父亲有些气不过也打了我。我那一霎那,意识到我有时说着话,会动手打人,因为说不过那个人,这一切的习惯,原来是有迹可源的,父亲是经常在气急败坏时,扬起手来打人,失去理智后的模样,让人畏惧,在脑海中永不会抹去。没有耐心,不会想着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想要片刻的安静。
父母是第一次当父母,孩子是第一次当孩子,就这样互相扶持,共同成长。一点一点的与过去抽离。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蕾德-阿德勒曾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觉得并不是不幸,只是有机会与父母共同长大,在我与父母的沟通,母亲开始面对心上的伤疤,我与母亲敞开心扉,自己去克服曾经的残缺。

原生家庭, 可能是我们人生一辈子的痛,可我们却有一辈子去治愈自己, 曾近看过一句话“原生家庭对我们影响程度的高低, 取决于我们个体独立的力量和这些因素的力量的抗衡。 ” 当我们独立的力量越大, 我们治愈自己的能力越大。
如果原生家庭没有提供较好的经济条件,那你就自己努力创造价值, 在经济上独立,如果可以, 自己愿意, 改变自己讨厌的环境。
如果原生家庭没有给你很多的爱, 那就狠狠的爱自己吧! 用书籍去治愈内心的伤痛,如果得到痊愈, 如果愿意,那就去爱别人,去收获更多的爱。
如果原生家庭给你的是无限的自卑,那去学着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 自信。 用知识武装自己。
我们要明白我们的家庭都并非完美的,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他们之间的问题不是那时的自己可以解决的,那些心灵上的伤害,不必强迫自己去原谅,在你自己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放下。
那些曾经的伤害,是成长的烦恼,也是成长路上,每个人都可能要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复制父母曾经走过的路。
有时候,过于夸大的心理暗示,会让你痛苦不已,然而长大以后,我们的世界更加宽广,也会遇到真心爱你的人,这些都可以让你明白,你是值得爱的,也是可以勇敢拥抱爱的人。
面对自己的内心,承认我们自身的不完美,不要给自己戴上沉重的枷锁,不需掩饰,也不必强装一切都挺好,这样,我们才能轻松而自然的迎来新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