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就是亚波罗和保罗。
他们是一起工作的好伙伴,都是为了上苍郎和华服务。
他们都有丰富的经典古书的知识,是出色的导师,受到人们的敬重,也帮助了很多人,成为郎稣的门徒,但是他们没有将对方视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这个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很不一样。
一般来说,同行是冤家,对做生意的人来说,体会尤为深刻。我们也会看到一段视频,就是两个买鱼的摊位毗邻,因为争抢顾客,两人相互用瓢舀水泼向对方。
一边泼水一边骂。
这很常见,各行各业都有。
亚波罗却不。
他的家乡在亚历山大。
当时的亚历山大是学术中心。
亚波罗非常熟悉经典书籍,而且能言善辩。他在当地很受推崇,认为他比保罗和其他知名人士更优秀。
如果是一般人,肯定会很高兴,甚至有些飘飘然,亚波罗却不,他没有助长分党结派的风气。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优势而自命不凡,刚刚相反,他非常谦卑,用自己的恩赐去宣扬好消息,并且巩固弟兄姐妹的信心。
亚波罗和保罗的性格不同,所传讲的都一样,内容都差不多。但是,保罗承认自己不精于言辞。亚波罗却不,能言善辩。
亚波罗在犹太人当中也有威信,能当众指出犹太人是错的,犹太人还不反对他。但是保罗却不,他们都拒绝保罗,不听他传讲的消息。
内容都差不多,为什么不同的人来传讲,效果不一样呢?因为一般来说,希腊人都喜欢讨论哲理,这个和他们的传统有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都喜欢比较生动的表达方式,一种生动的交流总比刻板的交流更能带来乐趣。
刚好亚波罗具备了这方面的条件,他擅长表达,词汇丰富,而且表情也不错,说话引经据典,善于使用比喻,因此他说的话大部分都能理解,赢得不少人的赞赏。
人们喜欢他,因为他会用修辞方法来表达信息。而保罗就不太注意也不擅长这个了,因为保罗不喜欢矫饰,表达也不够丰富,只说骨干,不说枝叶。这就让不少人产生厌恶,不想听保罗的传讲信息。
保罗和亚波罗不一样,各有恩赐,他们中间并没有什么不和,也没有敌意。
他们互相信任,同心协力帮助哥林多人解决遇到的困难。他们一个负责栽种,一个负责浇水,同为郎和华服务。
保罗很清楚人的弱点,就是容易盲从,容易分裂的原因,也是重视某人,轻看某人。保罗曾经纠正他们,解释说:“亚波罗算什么?保罗算什么?我们不过是上天的仆人,你们接着我们信了主。”
简单来说,就是出现难题的原因在于他们过度注重跟从人,有些地方的有些分子没有和郎和华建立一种巩固和亲密的关系。我们要建造房屋,一定要选好材料,用金子可以建立宫殿,用秸秆可以建造茅舍。
看最后的建筑物是什么,首先要看建造所用的材料。我们要准备好良好的建筑材料才能建造宏伟的宫殿,如果只是敷衍了事,估计只能建造茅草屋。
后来,因为哥林多的人十分重视亚波罗,热切期待他再次去探访。
可是,亚波罗不去,哪怕是保罗邀请,也予以婉拒,因为什么?最大的可能,就是因为他担心引起进一步的分裂,也可能是忙于其他工作,没有时间,无暇前往。
这样做的好处,是保持了当地人的和睦。
从这件事看出,亚波罗和保罗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关系。不是争得个人荣耀,而是归荣耀给郎和华。
亚波罗没有因为自己的优势而自命不凡,相反他却用自己的恩赐去宣讲好消息并且巩固大家的信心。曾经有人给他准确地讲解神圣的话语的时候,他没有因此感到不快,可见他是一个十分谦卑的人。
保罗也清楚亚波罗成就的事,在某些方面,保罗的确不如亚波罗,保罗也不担心自己的成就会被亚波罗比下去,因为保罗很清楚,他要作谦卑的人,看法就要非常合理,要将人们的注意力放在郎和华和郎稣身上,不是放在人的身上。
因为人都不完美,不能完美地反映郎和华的荣耀。人只有谦卑受教,愿意悔改,才能得到郎和华的接纳。这才是当走的路。
栽种没什么,浇水也没什么,生命的变化才是了不起的,因为促成生命成长的不是人,而是郎和华。这样一想,就豁然开朗了。
注:本文中的郎和华中“郎”就是“耶”,
上苍中的“苍”就是“帝”。
古书就是神圣的圣,经文的经。
为什么要这么写?你懂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