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好奇之心,读完了《超越原生家庭》,文中案例生动,观点温和平实,语言通俗易懂,让非专业的我能较快了解原生家庭的运作模式及应对原生家庭影响的途径,读完后感觉内心透亮,能量加持。
一、原生家庭的影响,到底有多神秘?
荣格曾提到“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女子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作者多年实践研究证明,原生家庭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个成年人的生活是否幸福美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会不会处理原生家庭的各种影响。
现实中往往存在两种普遍现象,一种是成年人为了和平地融入原生家庭的氛围,会压抑自己的感情,按照父母的吩咐行事,不希望把事情搞砸。如大多数成年人,一旦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会变得像以前在原生家庭中生活状态一样,虽然他们内心并不希望这么做。另一种现象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与父母的期望相反,他们希望跟原生家庭划清界限,在年之后在感情跟原生家庭比较疏远,很少返回原生家庭,也很少与原生家庭成员联系。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与之截然相反的事情。这要求我们首先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个体,在原生家庭保持亲密联系的同时,也能在心理上和感情上保持独立的自我。
然而,很多人喜欢把工作和生活的不如意推给原生家庭,事实上原生家庭只是提供我们成长的环境,作者在书中提到“性格是自己塑造的,你的家人只是提供了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个性风格,他们对你的影响仅此而已。他们无法决定你应对原生家庭环境的方式。你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成员的个性风格做出反应。没有任何其他可以塑造你的个性,只有你能够改变你自己”。事实上,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信念和感受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无论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家庭并不能让我们形成特定的信念和感受。
二、原生家庭的四种模式
劳伦斯.斯特恩提到,“家庭就像是一台构造非常简单的机器,因为它是由几个最基本的‘齿轮’,它似乎又包含了说不尽的内容:这些‘齿轮’是由数不清的各种“弹簧”驱动的,按照许多特性的原则相互发生作用。”每个家庭看似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成员组成,但每个家庭都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模式,或许是好的,或许是不好的。只有处于其中的人,才能感知家庭模式所带来的影响。书中列出如下四种家庭模式:
(一)亲密与疏远模式
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都有自己最为舒适的亲疏程度,如果太过亲密,或者太过疏远,内心就会产生焦虑。人们总是一方面需要“亲近感”(支持、欣赏和爱等),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距离感”(独立、自主、自主决定权等)。这两种截然相反、相互对立的需求贯穿我们整个一生。
有些夫妻只要待在一起,就会因为“亲密”或“疏远”的问题而发生争执。如甲对乙说“我们再聊聊吧!”乙却对甲说:“别来烦我。”一方不断要求更加“亲密”,另外一方却常常要求距离“疏远”一些。事实上,他们双方都在尽力维持一定的“亲疏舒适度”。而这种“亲疏舒适度”是他们在各自原生家庭中塑造形成的。
在家庭关系中,过分的“亲密”和过分的“疏远”都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真正的亲疏关系是,与不同于我们的人建立一种公开的、相互包容的,并同时保持自己独特自我个性的关系。
(二)家庭分歧的处理模式
夫妻之间可能产生分歧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比如早上起点起床、去哪里吃饭、甚至如何挤牙膏等。事实上,有分歧很正常。如果双方不能觉察彼此的重大差异,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但往往当双方产生差异时,通常一方会要求另一方做出改变,以达到心中的在同一时间想要同样东西的“理想关系”。被要求做出改变的一方通常会有以下反应模式:
1、顺从:害怕发生冲突,而“不惜一切代价维持和平”。这种方式忽视了夫妻之间差异也可以给他们带来好处,还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2、反叛:我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将发号施令的“权威者”视为反叛对象。喜欢与众不同,但真正做到与众不同时,却感到自己缺乏安全感。
3、攻击:把另外一方看成是麻烦和障碍,不惜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改变对方。
4、断绝关系:离开或断绝关系。这类人喜欢“拒人于千里之外”,很“独立”。在工作和社交上表现很正常,甚至很优秀,但一旦牵扯感情,就会一塌糊涂。
(三)功能过度和功能不足
“功能过度”和“功能不足”这样一对机制几乎成对出现在所有人际关系中,“功能过度”者往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多,“功能不足”者很享受对方的照顾。一方有多“坏”,另一方就有多“好”。
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功能过度”和“功能不足”的角色是不断变换的,每人有意识的同意在特定阶段和特定领域让对方占据主导地位。但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功能过度”和“功能不足”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双方的“分化”程度都不高,都没实现真正意义的独立。
(四)三角模式
三角模式中存在三种基本的角色:迫害者、受害者和解救者。有趣的是,在任意一组三角关系中,总会有两方关系比较亲密(“圈内人”),而另外一方比较疏远(“圈外人”)。想在三方之间保持同样的亲疏程度是很难的。在角色固定的情况下,关系亲近的两方往往忽略了彼此之间的分歧,而联手对付“圈外”的第三方。这种三角关系最温和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常见的“说别人闲话”。
因为在一对一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交往所产生的紧张和压力通常会不断增长。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人们往往会向第三方倾诉,或者讨论其他不相关的事情,从而构成一种三角关系。比如,有的夫妻双方吵架时,其中一方往往喜欢把一个或几个孩子拉进来,让孩子和自己站同一阵线,形成“圈内人”。
三、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呢,作者提出了如下步骤:
第一步:家庭谱系:你的家人都有谁。最好的办法是画一个家谱图。至少应该涵盖三代,包括出生、去逝、结婚或离婚日期等。
第二步:联系家庭成员:将绘制好的家谱图,分别发给家庭成员,请他们更正或补充缺失信息。
第三步:创造一段家庭历史纪事:创建一个包括三代人在内的家族编年史。
第四步:发现家庭内部运行模式:整合信息、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关于家庭运行规则的理论假设。
第五步:探亲与家访。带着问题回家探访。一个原则是,无论家庭成员与你分享了什么故事,都不要质疑或谴责他们。避免提出“为什么”开头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通过会让对方产生戒心。
第六步:自我分化。弄清自己在家里的位置之后,开始着手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要成为一个分化成功并且情感成熟的人,你需要站在“我”的角度,而非“你”或我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四、分化:实现独立而亲密的家庭关系
如何实现独立而亲密的家庭关系,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分化”。简单来说,就是做真正的自我。
书中提到一则小故事:兔子老第走在人生道路上,一边走还一边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后来,他遇到了一个“柏油小人”,站在路边对他恶言相向。兔子老第勃然大怒,开始攻击那个“柏油小人”,结果他的手反而被柏油粘住了。于是,他开始更加猛烈地拳打脚踢。最后,他整个人都被黏糊糊的柏油缠住了。他曾经认为:不让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就是保持“真正的自我”。但最后的结果是他忽略了最初的人生目标。他过分关注别人的评价,最终让自己陷入了困境。这个道理对大多数人来说也都是适用的,对于别人的所作所为,我们做出的反应越大,就越远离自己本来的目标,也就越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一个情感成熟的人,不仅应该能够在感情上跟别人接近,而且要做到不被别人的意见、需求和评价所左右。心理治疗师把这种现象叫作“分化”,就像是一个细胞与另外一个细胞分离开来,但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只有那些“分化”成功的人才可以真正地“做自己”。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自由地思考问题和感受事物,而不用过度考虑别人的喜好或批评,也不用过分批评或奉承别人。这样的人是开放的,他们愿意接受自身与别人的差异。当别人要求他们做出转变时,他们也不会做出过分的反应。他们也愿意做出改变,乐于接受新信息,善于对自己重新定位。他们并不认为需要“改变”就意味着自己有不足和缺陷。
实际上,没有任何人是完全“分化”成功的人,完美的人根本不存在。在经历的各种关系中, 我们或多或少地会进行“分化”。但是我们“分化”得越频繁,我们才会越能“做自己”。书中提到那些“分化”良好的人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具有目标指向性。即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且能确定什么东西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无论在人际关系、工作还是其他方面,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要、价值和信仰。当然自由的表达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攻击别人,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压倒别人的价值观,也不意味着你可以不顾别人的感受。这只意味着你可以自己选择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受别人否定或赞许的影响。与“目标指向性”相反的是“关系导向性”,这类人在情感上还不太成熟,自尊和满足完全依赖于别人,他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人际关系中,以求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而不是专注于确立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痴迷于争取别人的认可和赞扬,他们喜欢别人,也希望自己能被别人喜欢。
二是能够区分思考和感受。“分化”成功的人把感受当作信息来源之一,同时他们可以恰当的选择是否根据自己的感觉行事。他们既不任性,也不死板教条。事实上,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感到愉悦,而不是恐惧。感受是关于自己的,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而不是关于他人的,比如有人说“我觉得你会拒绝我”,这句话表达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对别人行为的一种解读。
人们对原生家庭的看法往往代表着其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认知。所以实现分化的方法,也包括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对每个家庭成员的人生产生兴趣,与他们建立联结,关注他们的优点和奋斗的力量,从而逐渐形成独立于原生家庭的、更清晰的自我。
五、令人印象深刻的作者故事
本书的作者罗纳德.理查森在年近40岁时决定从事原生家庭方面的研究和工作,部分原因是想改变他和妻子的婚姻关系。但神奇的是,当作者改善了自己和原生家庭,尤其是母亲的关系后,他的婚姻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故事一:多年的心理治疗都浪费在了母子之间的一个小小误会上
作者的母亲是一位独立女性,是原生家庭里3个子女中年龄最小的。作者8个月大的时候,父母离婚,作者从不认识自己的生父,作者3岁到9岁,断断续续与外祖父和外祖母住过一段时间。作者和母亲的关系是一种宽松自由的关系,保持着较大的距离但并非“敌对距离”,母子互不干涉对方的生活。母亲很少过问他的事情,如上学表现如何?和谁一起?家庭作业是什么?他也很少过问母亲的生活。作者一直知道母亲是爱自己的,母亲教会了他如何承担责任,每当他犯错误,母亲都会跟他一起纠正。作者住美国东海岸,母亲住西海岸,节日会寄贺卡给母亲,一年之间也会打几次电话。母子之间从没有面红耳赤公开吵过架,作者感觉这样的关系也不错。
直到后来,作者在从事原生家庭工作头2年,作者在着手自己原生家庭的研究、探访和谈话过程中,母子关系的安全感得到大大提升,于是作者第一次倾诉了自己对母子关系的感受,他对母亲说“我知道你一直都爱我的,但我觉得你对我的生活不怎么感兴趣”。当时的母亲有点吃惊,更是好奇的问道“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其实我一向对你的事情很关心。”他说“也许是因为你从来没有问过我的生活吧”。母亲听后恍然大悟般地说道“哦!我现在告诉你是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儿!”然后讲述了她和其继母之间的关系。她和继母之间的感情比较亲密,但母亲觉得她的继母占有欲望太强,喜欢干涉她的生活,总是反复问她“你去哪儿了?跟谁在一起?干了点什么?”母亲十分讨厌这些问题,于是告诉自己“将来我有了小孩,可不要像她这样”。后来,母亲也的确这么做了,但是她从未意识到,她不干涉子女生活的决定,与当初继母对她的干涉一样,都产生了负面效果。
这次谈话完全改变了作者对母亲的看法。作者从前以为母亲不关心自己,所以接受了多年心理治疗,原来多年的心理治疗都浪费在了母子之间的一个小小误会上。很多年后,母亲在弥留之际对作者说“我知道本来该多问问你的生活,但我实在做不到。”作者回复道“不用了,妈妈,我知道你是关心我的,这就够了。我已经把一切想说的都告诉你了,你用不着再问我了”。
母亲终其一生,都在用她在她原生家庭感受和形成的方式处理母子关系,很难做出改变,然后可喜的是,作者做出了改变,作者更好的理解了母亲,感受到了母亲一方面关心自己又强忍住不干涉自己的伟大的爱。作者与母亲也建立了更为坦诚开放的一对一关系,关系里不再有恐惧和不安。
故事二:改善原生家庭的“三角关系”
实现“分化”的标志之一是,不要在任何“三角关系”中扮演迫害者、受害者或援助者的角色。
作者的三角关系由作者、母亲,还有她生活中各种男性组成。之前,母亲和他们争吵不断时,总是试图把自己牵扯进来,导致作者不得不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后来,作者做出了改变。当母亲私下向他抱怨丈夫的不好时,作者会回避关于母亲丈夫的话题,而只是询问母亲:“如果你丈夫做了令你不满的事情,你要如何应对?你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作者知道,母子二人坐在一起讲母亲丈夫的坏话,很容易做到,但这样并不利于母亲实现自己的“分化”。于是谈话中他只对母亲的行为感兴趣,而不愿谈论她的丈夫,也不愿评判母亲对丈夫的看法是否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发现母亲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对丈夫的反应做出了行为改变,与丈夫的冲突也减少了。这是一个成功案例,作者避免让自己陷入“三角关系”的援助者,也避免了母亲陷入“三角关系”的受害者角色,帮助母亲和她的丈夫顺利完成了“心理上”的分化过程。
六、有趣的番外:子女出生顺序对性格的影响
佛罗伊德是第一个认识到“儿童在兄弟姐妹中的出生顺序对其以后人生道路有很大影响”的心理治疗师。察觉自己与配偶在各自原生家庭中的出生顺序,有助于了解矛盾产生的根源,改善家庭关系。本书中还提到几个有趣的研究发现:
1、“小妹与长兄式”的夫妻组合常常十分成功。长女与长兄的结合,很有可能因为家庭内部的控制权和缺乏相互理解而产生矛盾。
2、长子或长女的性格:往往与父母相似,认同父母价值观,是家庭现状的维护者。他们会照顾人、能够承担责任,并有具有领导能力,追求成就感,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在美国历史上有一半的总统都是男性长子,23从位宇航员中有21位是长子或长女。其中:
有几个妹妹的长女,往往聪明、强健和独立,并且善于照顾自己和他人。最适合她的配偶是原生家庭中有几个姐姐的男性,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在生活中服从强势的女性。独生子有时也适合做长女的配偶。
有几个弟弟的长女,性格独立,自我意识健全,有宽容的胸怀。在工作中往往性情随和,乐于合作。最适合她的配偶往往是在原生家庭中有几个姐姐的男性。对她而言,最坏的配偶往往是有几个弟弟的长子。
有几个弟弟的长子:往往是领导型人物,天生善于领导别人,喜欢掌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做事往往必求成功 ,有可能跟别人(尤其是男性)相处得不错,却跟任何人都不是特别亲密。最适合的伴侣是有几个哥哥的小妹妹,或有几个弟弟的大姐。最不适合的配偶是有几个妹妹的长女,因为会因为家庭权威的争夺发生从他冲突。
有几个妹妹的长子:往往更随和,也更风趣,体贴,无私,“快乐至上主义者”。最适合他的配偶是几个哥哥的小妹妹。一般来说,妹妹越多,他就越难和同性结交朋友,也越难在一生中只跟一个女人交往。
3、幼子或幼女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和“独生子女很像”,常常是家里的“宝贝儿”。积极的乐观主义者,友善,平和。但常常缺乏自控能力,并且很难做出恰当的判断。没有高远的志向,也不愿意遵循家族的传统。喜欢找年长的配偶,但又不喜欢被年长的配偶控制。其中:
有几个姐姐的幼妹: 常常一生会显得有点幼稚,无论多大年纪,也常常表现得随心所欲,乐观快乐,并且具有冒险精神。最适合她的配偶是有几个妹妹或弟弟的长兄,最不适合的是有几个哥哥的幼第。
有几个哥哥的幼妹:性格随和,开朗乐观,风趣幽默且富有吸引力。也许会变成“假小子”,她的哥哥越多,越难与一个男人建立稳定的两性关系,但最后往往还是会获得幸福的婚姻,并且把丈夫当作自己宝贵的财富。最合适的配偶是有几个妹妹的长兄,最不适合是有几个哥哥的幼第。
有几个哥哥的幼第:“神秘主义者”或“浪漫主义者”。像杂技表演中大胆的空中飞人,往往刚愎自用,反复无常,十分叛逆。很多暗杀刺客就是原生家庭中有几个哥哥的幼第。最适合他的伴侣是有几个弟弟的长女,或者出生顺序排在中间并且有几个弟弟的女性也是很适合的配偶。最不适合他的伴侣应该是有几个姐姐的幼妹。
有几个姐姐的幼第:由于他的“特殊”,往往一生都会受到女性的照顾,常常不会为了出人头地而努力奋斗,也许很有能力,却不愿意劳心费力地努力工作。如果原生家庭氛围比较好,那么他常常一生都很依恋姐姐。最适合他的妻子应该是有几个弟弟的长女。
4、出生顺序居于中间的子女:其性格特点难以描述,个体身份感也不是非常清楚。一般来说,他们性格往往和与他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最像。他们没有长子和长女与生俱来的权威,也没有幼子和幼女身上的活泼自然,但他们善于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他们在学习上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成绩,难以上考上大学。如果原生家庭中所有子女的性别都相同,那么出生顺序居中的子女往往处于最不利的地位,但如果与原生家庭其他子女的性别都不同,那么他将在原生家庭获得最多的关注。但这种过度宠爱,会导致他成年后难以顺利结婚。
5、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面临着最好和最坏的可能。与其他类型的子女相比,父母在其兄弟姐妹之间的出生顺序对独生自女造成的影响最大。独生子往往具有父亲的性格特点,独生女则与母亲的性格特点相似。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往往比子女和长女更强,性格也更加从容随和,而且不喜欢控制别人。独生子女对自己的人生期望很高,希望能从生活中得到很多东西。他们一般会很成功,在大多数学术测试中,他们的分数总体上会高于其他类型的子女。独生子女年幼时常常不知道如何与同龄儿童建立亲密的友谊,成人后,也婚姻中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与伴侣之间的亲密的关系。其中:
独生子:没有某个特定类型的女性特别适合做独生子的配偶,他可以对任意女性进行取舍,但并不知道如何跟同龄人建立亲密关系。独生子的配偶常常需要帮助他料理生活琐事,却得不到太多回报。独生子与长子类似,常常会在事业上取得比较高的成就。通常情况下,他希望自己工作的环境可以有效展示和炫耀所取得的成就,就像幼年时父母在家里炫耀他的成就一样。在大多数家庭中,独生子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源源不断的赞扬、鼓励和同情。这样一来,独生子甚至会认为整个世界必须奉承他们。当别人赞扬他们时,他们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别人从独生子那里得不到太多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不会劳心费力去帮助别人,除非自愿或举手之劳。
独生女:独生女常常有一种潜在意识,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把自己当作高贵的“公主”。她一生中常常渴望被别人(尤其是男性)肯定、赞扬,甚至仰慕。她挑战的丈夫必须是个随和、灵活、好脾气的男性。跟独生子一样,也没有特定类型的男性特别适合作独生女的配偶。最好选择有几个妹妹的长子,或有几个姐姐的幼第。独生子与独生女的结合将会是最艰难的,因为独生子往往不会迁就或“崇拜”独生女,而独生女也不会迎合独生子。如果有共同的职业,或者共同的业余爱好,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许会好一些。他们最有可能选择不要孩子。
最后愿我们都能超越原生家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