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好在读《山海经》第十一章 苏轼篇——此心安处是吾乡。之所以抢读苏东坡,因为最近刷到几位文学博主,都在讲苏东坡。他的才华,他的几次贬谪,他的豪迈与历经磨难后的旷达与通透。
苏东坡1037年出生,1056年进京赶考,一举成名,年仅20年就考中进士。考中进士,相当于现在考取了国家选调生, 将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干部,前途无可限量。年轻时的苏东坡少年得志,满腹才情,有着”致君尧舜“的满腔抱负。
岂料,1068年王安石进行变法,施行新法,因新法对老百姓实行搜刮,所以苏东坡是反对的。随后几年,苏东坡陷入了变法的斗争旋涡。无奈之下,他选择避开,到杭州,然后到贫穷偏远的地方任密州知州。
然而,更大的苦难和打击还在后头。”乌台诗案“几乎让苏东坡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各种手段的审讯,各种语言的谩骂与侮辱。让他在肉体和精神上都承受了太多的折磨。他一度想到了死,想到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乌台诗案”成了苏东坡一生的重要转折点,苏东坡之所以感到痛不欲生,也是由于当时的新党们非要置他于死地不可。于是一场救援在朝线上下展开,当时已退隐江陵的王安石,也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东坡才得以从轻发落,被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他的贬谪这路。
经历了这一场生死浩劫,曾经意气风发的苏东坡,跌入了人生的谷底,变得心灰意冷。只是郁闷终究是解决不了什么,一个人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只是渺小如一粟。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很多时候与个人努力密不可分,但与他所生存的时代大背景却着更密切的关联。站在风口上,猪都会起飞。推动他起飞的是顺风,如果是一阵狂乱的逆风,也许只会把猪吹趴下。人被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缓缓前进,暂时的不成功,也许只是生不逢时。
黄州实苦,苏东坡又无实权,他甚至养不活他的家人。但苏东坡,终究是苏东坡,强大的人从来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打败。
他在黄州耕地种田,做了一个地道的农夫,远离朝堂,也远离了纷争。以前的一切,恍如一场梦。只有在这大自然里,他过着自己真实的生活。种田,做美食,如此平凡,如此简单。
现实虽如此真实,但心里的梦终究还是在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风流人物。"江水滔滔,他的内心是无限感慨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经历了生死的浩劫,人生的风雨又怕什么?当你无畏面对的时候,晴也好雨也罢,我都会欣然接受。
此后,当他再贬惠州时,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似乎是要让人羡慕他,到达了一个好地方。在长安很难吃到一口新鲜的荔枝,我在这里,新鲜的荔枝随便吃,这是一种幸福,是在长安的人享受不到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心安处是吾乡。“ 虽有一肚子的学识文章,但因为不合时宜,晚年的苏东坡又一次被贬到更偏远的蛮荒之地-儋州。在宋代,被贬到儋州,因为那里气候特别,很少有人能够活着回来。在那个闭塞的荒岛,他开办学堂,传递文化,他走到哪里,哪里都便是他的心安之地,便是他的故乡。
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东坡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调侃,问,苏轼你这一辈子做了什么功业?答,我被贬三次,黄州惠州儋州。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若要说低谷,他的人生除了开始的高开,往后的生涯都是低谷。但他低谷的人生却并不是低走,他将他独特的人生活得恣意而潇洒。他的乐观、矿达与豪迈,他在诗词方面文化取得的瞩目成就,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和喜爱。
人生总会有些高光和至暗的低谷,只是那又如何? 只有都经历过,才是最完整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