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马上要换单位,换部门,本书里他给的很多工具,都可以直接拿来用。分享如下:
第一招:下命令重复5遍
樊登说:员工的执行力等于领导的领导力。只有领导提升了领导力,才可能带来员工在执行层面的高效表现。
那么怎么通过提升领导力,带来执行力的有效提升呢?
简单,做到5条。即交代的事,重复5遍。
* 第1遍,交代清楚事项;
* 第2遍,要求员工复述;
* 第3遍,和员工探讨此事项的目的;
* 第4遍,做应急预案;
* 第5遍,要求员工提出个人见解。
下属充分理解做事的目的和方法,就能减少后续失误的可能,避免徒劳无功。
刚开始,如果这么跟下属说话,我想肯定彼此都不适应,但是慢慢来,相信彼此都能看到好处。
为什么要重复交代?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经常会陷入这种困局?我们自己会觉得自己说的话没问题,但是会让他人迷惑不解。我们自己觉得自己明明说的是A,怎么到对方耳朵里理解后传出来就成了A-,甚至变成了B。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这叫“知识的诅咒”。 通俗地说,就是一旦你知道了一个信息(学会了一样东西),你就很难想象你不知道该信息(没学会该东西)的情景。 当你在沟通一个东西的时候,你自己知道你想沟通什么,你说出来,其实可能只表达了一部分信息,另一部分你未表达,但你以为对方理所当然应当知道的。而事实上,对方很多时候是不知道的,这便是“知识的诅咒”。这也是沟通交流的障碍,那么为了彼此理解一致,不返工,这5遍的沟通看来是非常必要的。想想中国管理者的口头禅是“不要让我说第二遍”,这样就会造成员工理解上的偏差,做出来的成果可能与你的期待南辕北辙。
第二招:
第三招:分清角色:任何时候,你都逃不开这三种角色,要么是其中一个,要么同时有其他的角色,那么你要做的做的就是首先想明白你是哪个角色,要发挥什么作用。做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大发挥你的作用。
(1)领导者的角色:领导者是通过营造氛围来提升绩效的人。
(2)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是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的人,只有明确了这个定义,才能避免“事必亲躬”的错误做法。
(3)执行者的角色:执行的核心定义是给出结果。
在日常的工作中,有太多的执行者只是“执行”命令、完成既定的动作,却没有给出相应的结果、没有产出。这样的执行是无效的,而且会伤害团队。
优秀的执行者需要认真执行,给出结果,同时及时对工作内容本身进行反馈,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第二招:做好二级反馈:
领导者首先要对下属的行为有一级反馈,在一级反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光要求领导者说出对员工的评价,而且要给出理由,这就是二级反馈。这种反馈才真正达到反馈的良好结果。这个其实不难做到,只要有意识,难做的是做负面反馈。负面反馈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对事不对人”,但是这很难真正做到。樊登总结了3个具体的方式
B:谈及对方行为的时候,要说事实而不是说观点。
I:首先谈及直接影响,这种影响是指短期的、局部的影响。
C:最后指出长远影响,指的是长期后果,比第二部分的影响更为深远。这一部分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谈公司(团队)的深远影响,而要尽量和员工本人的长期发展挂钩,让对方清楚这些失误、错漏关系到他自身的核心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对方的重视。
我想,到一个新的环境,有意识的反复使用这三个工具,一定能帮我度过最早的适应期。
而且,从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3个工具。所有的工具都是需要反复练习,好在这个工具可以使用在团队管理/夫妻关系/教导孩子等多个领域,如果用的好,是有很多的用武之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