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藘(lǘ)在阪。”
《尔雅•释草》、《毛诗传》说:“茹藘,芧(茅?)蒐(sōu)也。”
《说文解字》说:“茅蒐,茹藘,人血所生,可以染绛。”又说:“茜,茅蒐也”
郭璞(晋)《尔雅注》说:“茹藘,今之蒨(qiàn茜)也,可以染绛。”陆玑(三国吴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一名地血,齐人谓之茜,徐州人谓之牛蔓。”
茹藘就是茜草。茜草根可作红色染料,用于染动物性或植物性纤维。
茜草长在哪里呢?“在阪。”
《说文》:“坡者曰阪。一曰泽障。一曰山胁也。”《玉篇》说:“阪,险也。”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外的郊野里的一块除草平整后的场地,茜草长在坡地上。他的家住得近,他的人却离得很远。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这两句写景还是比喻?
《毛诗传》认为是比喻。比喻男女之间的关系:“男女之际,近而易则如东门之墠,远而难则茹藘在阪。”
何为“近而易”?何为“远而难”?《毛诗传》说这首诗的主旨是刺“男女有不待礼而相奔者也”,即刺“私奔”的。
孔颖达这样疏解《传》(大意):
《传》认为,城东门郊外的野地,除了草平整了地面,走起来比较容易。茜草生长在坡地上,就有了阻碍,攀爬上去就难了。说人行路,走“东门之坛(shàn)”容易,爬“茹藘在阪”就难爬上去,用这两种境况起兴,来比喻婚姻得“礼”则易、不得“礼”则难。两人的婚姻,必须要有礼仪。遵从礼仪,住的近,两人交往容易,可以成就婚姻;不遵从礼仪,虽住的近,两人之间感觉遥远,不能成就婚姻。因此男女之间,不可以不遵从礼仪。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朱熹《诗集传》认为这两句是在写景:“门之旁有墠,墠外有阪,阪之上有草。识其所与淫者之居也。”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也认为是比喻,但并非如《传》所说是用墠、阪比喻难、易,而是取“茹藘”草可以染绛的涵义来比喻:“帛必待染而后成章,兴男女必待礼而后成婚。”(布帛要染色才能有纹采,比喻男女要先有“礼”才能成夫妻。)
以上这些观点都是建立在诗的主旨是“男女有不待礼而相奔”的基础上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