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4-09

2020-04-09

作者: 白色印记 | 来源:发表于2020-04-09 19:00 被阅读0次

    读书后随想

      待业宅在家的午后,计划着做很多事情,可是怎么也无法让自己真正融入进去,还是看书让我踏实。随意从书架上取了一本《写作这门手艺》,刚买回来的时候也草草翻过,印象中头三页是看过三、四遍的,但又没什么特别的记忆。今天又读,不知是时对,还是事对,竟看进去了,还看得颇有收获。读书,环境很重要,需求很重要,书亦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人。书是同样的书,而你在改变。

      我看书有个坏毛病,总是眼睛看着,心里就不知想到哪里去了。特别是书上写的东西能够给我启发时,心思更是如脱疆的野马,信自驰骋去了。找不到出处,也没有终点。所以就算今天兴致很大,却也是读了两章就搁下了。好在这两章也有些值得学习的。

      无论何文,骨架不能少。

      记得上中学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在写作文之前要求写出文章大纲。那时并不知为何重要,也没有认真思考过,一般都是文章写完再提炼个把字,放在开头。今天读书时,又看到关于大纲的问题。方知,文章大纲才是文章的骨架,只有先把骨架支起来,才能知道文应该立在哪里,何以为立。《写作这门手艺》中对大纲的描述让我感觉更直接。

      其一,在确立一个主人公,主题事件的时候,可以先写出一个公式(A、B、C/D)。在这里,D是文章的主人公或主题事件,而A、B、C则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举例来说,你想写一个人,那么你需要有A、B、C三个与之相关的人来支撑主人公。他们应该十分独特的存在,却又同时与D产生交集,从而更好地映证D的特质。这一支架,我觉得更多应用在选题,以及定题后收集材料方向。让我们在不知写什么的时候,有一个思考的方向。

      其二,那就是写作文章时的大纲。这个大纲等同于我们学习写作时老师要求的大纲,但又有些差别。它是在材料收集之后,筛选排列的一个过程。正常的写作,多半是要有外来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的,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符合文章主题的需要。这个时候,你应该基于先前选定的主题,以及在材料收集过程中发现的重要,特殊的部分,将文章架构梳理出来。我想,这并不是简单地画一个架构图。你必须根据大纲一中的既定关系,衡量出每个部分的重要性,过滤掉无用信息。而后为之排序由浅入深,步步吸引。同时,要筛选确定能够描述并支撑各部分的信息,哪一部分轻松,更易写作,哪一部分繁杂,但却必不可少。如此看来,写文必有纲,此是正道,今天我的文章我也是写了大纲的,只是尚未学会其精髓,慢慢来吧。

     树欲繁茂,枝叶不可少

      在上面谈论写作大纲时,我就发现,想要写好一篇文章,有思有感固然重要,但收集资料也是不可或缺的。任何文章,无论是写人物传记,还是叙事故事,无论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虚拟构成的,它们都必须有真实的“材料”来做支撑。这里说的“材料”,怎么形容呢。就好比,即使你写一个玄幻小说,主人公也必须是有人物性格的,各个人物之间也必然有各类事件使之相互联系,成为一体。那么这就需要你在写作之前,有一个人物定位,而这个定位绝大部分会是你接触,观察,收集到的真实存在的人身上才有的物证。这便是材料。作者是把这些材料加工整合成了一个新的个体。同理,我们说的有感而发,那么感从何来。一定是你看到,听到,经历过某一事件,才会激发你内心的活动,有了感想。就像今天,我写这篇读后随笔,(我觉得我谈不到读后感,因为写得不好,随笔更自在一些)首先我的材料就是我读的这本书,它真实存在。材料不一定贪多,一部分是定了主题,必须要有的材料,例如引用专业知识,或者采访素材,实地调研材料等等;另一部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收集,比如身边人的故事,电影的片断,一首歌,一页诗,一本小说,无穷无尽。

      不知不觉写了一大堆,也不知道今天的作者想阐述的观点和我的感受是不是一致,读的书不多,也没有太深的思想,没准儿人家并不是这么认为的。想来也无伤大雅,诚如我开头时说的,书是同一本书,只是你不同于别人。我想读书的乐趣,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在于你能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受。今后还将继续读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也能写一个骨架挺立,枝繁叶茂的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4-0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lh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