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事万物都有周期
1、错过了很多,也一直在回顾,特别是投机市场起伏的经历,越来越相信万事万物都有周期存在,这是规律;
2、要以周期的眼光看待这些,事物的发展就是分久合、合久分,有萧条时期的蛰伏,也有高光时刻的乘胜追击;
3、老祖宗YYDS, 一个乾卦包括六个阶段,比四周期更详细: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
4、下一步行动:
(1)规模越大、整体性越强的事物,周期更明显,所以不要在过小的事物上纠结周期性;
(2)要明白人生起伏有低谷和高潮,没有一直的高歌猛进,也没有一直的倒霉颓废,要常反思,清醒自己所处阶段;
(3)事物演变的周期可以借鉴,但转变需要极长时间,如想利用的话,需要足够耐心等待和验证;
【二】宁愿相信陌生人也不相信朋友的人
1、在求助的友人中,有两类风格突出,一类多数是完全信任,在求助时做甩手掌柜,听任方案只管执行;
2、另一类则得到方案后,不做辨别的直接抛弃,转寻陌生人支援,但出现问题又会再回头求助,这类效率有很大内耗;
3、很好奇后面这类求助时的想法,最开始以为完全是信任的问题,但检查却并非不信任,不然也不会第一时间想到求助;
4、有一种可能,是提供的方案并不完全符合他们心中预期,即他们本身是有想法,只是半求助半验证的状态,误判这是信任的求助行为;
5、另一种可能,是对朋友的信任程度不高。只信任朋友的身份,但不信任朋友的专业判断,所以会再寻求陌生人支援;
6、下一步行动:
(1)应减少主动帮助的行为,不要误判对方需求,确定真正需要帮助再出手。终于也走向了内藏的阶段,过分热心主动意义还真不大;
(2)发现不被信任,只是义务工具人,为提供帮助已消耗时间,就不必再消耗情谊,只要表达自己的感受,明确对方需求,避免误会;
(3)记住有些事本就吃力不讨好,尽到自己的帮助即可,想法多则是自己要求太高了;
【三】借鉴约哈利窗挖掘难听的话
1、大部分的人都爱听好话,有一小部分人听好话会感到不自在,但都不会反感;
2、但几乎所有人不喜欢难听的话,即使这些是第三方“质检”提出的建议……
3、其实能获得表扬是正向激励,但如果有人能指出自己所无法看出的问题,则能帮助自身更明确成长方向,也是很有必要的;
4、下一步行动:
(1)借鉴约哈利窗,要意识到有自己看不到但别人能看到的区域,这需要从“批评”里挖掘;
(2)发现问题有时并不比解决容易,有时可以客观的看待其他人的“指点”,说不定就能发现什么;
(3)要多留意自身有哪些方面应该改进,而不是停留在已有的优势中;
【四】正确面对严厉的要求
1、我们一生的成长,总有“严厉”相伴,有来自父母的、来自老师的、教练、上司或前辈的;
2、反观自己很多时候,都伴随着抵触和抱怨,一种是觉得不被理解,一种是想躺平的逃避;
3、但回过头来看,真庆幸遇到了这些“严厉的要求”,让自己知道原来被“逼”还能有更大的能量;
4、下一步行动:
(1)永远要再多逼自己一把,觉得达到的极限,实际可能还差很远;
(2)正确面对“严厉的要求”,有时我们自己无法逼自己,的确需要外界压力推一把,处理好抵触和抱怨情绪,既来之则安之;
(3)区分开严厉的要求与苛刻执念,远离不为自己的996和715;
【五】需要我们自己走出“原生家庭”
1、很多次提到原生家庭,也通过观察的案例感受“原生家庭”指向的环境影响巨大;
2、就像动物世界一样,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最先开始的就是向父母和出生环境学习,原生家庭无疑决定了这个标准;
3、孩子的这种学习并非是主动的,而是长期生活的“耳濡目染”,被动且长期的学习更容易铭刻到性格和天性里;
4、感谢萨提亚提出的Famliy of origin概念,这让我们有线索找到自身性格的根源,从而有可能通过认知升级,走出并改变这些;
5、下一步行动:
(1)习惯决定了日常的行为,大部分习惯都可以从原生家庭找到,可能通过这些关联尝试改变习惯;
(2)可以把“原生家庭”的概率扩展到教育孩子、培养团队、学习技能,用这些来挖掘自己的行为模式;
(3)知道行为可以通过“原生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觉知到当下的状态,利用这个提醒来“看见自己”;
【六】肯定能日久见人心
1、见识过几个社牛,初识破冰的效率极高,且很快能融入到领导和前辈的小圈子;
2、也见识了很多不善表达,其实内心热情友善的朋友,只是一开始总不太干起眼;
3、相处时间长了,起初走得快的哥们,快得已经走远。相反走得慢,但人更真诚的,却容易越走越被接纳;
4、每个人都有“心眼”,时间短也许一时看不清,但只要相处得长,经的事多了就都能看清人心,搞阿谀奉承、马屁谄媚那套,终抵不过真诚持久的对待;
5、下一步行动:
(1)记住初识的印象并不能完全代表全部,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是真;
(2)为办事方便,不反对搞阿谀奉承、马屁谄媚,但绝对不可丢掉真诚,这不是矛盾,而是应有的底线;
(3)丢掉“一张脸打通关”的幻想,要分别真诚的人和假把式,应区别开并以相似的方式回待;
【七】小心盲从的生活仪式感
1、网红们分享的生活总容易带起一股新风,岁月静好、惬意悠闲的仪式感让人向往;
2、摄像头总有一层“滤镜”,会美化和加强很多元素,于是也就有了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对比差;
3、但治愈和松驰感,不停地吸引着普通人们,所以流量渐渐就成为了生意;
4、下一步行动:
(1)警惕所谓的“应该”意志,一旦追随就成为了灌输,特别要小心社会趋同倾向,不要凑热闹;
(2)行动前,要刻意思考是否“盲从”,从众和独立思考,都需要审慎思维决定;
(3)提防所谓的仪式感,那些多少经过包装,实实在在的生活才是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