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学习,学习的对象是知识。
可你有想过知识是什么吗?没有那就来看看吧。
首先,知识属于信息的一种,不过也不是什么信息都是知识。
你看,那些学完就忘的,不再使用的信息,肯定不能被称作知识,因为它都不属于你了。
知识应当对你的决策有所帮助,让你更加智慧,生活的更好。
总的来说
知识指的就是,那些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且从长期来看,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它有什么用呢?它最大的用途是从大量的信息中帮助我们筛选知识。
每当学到一个”知识“,就问一问自己:“这个真的对我有用吗?它是知识吗?”
如果是那就重视它,记住它,做到它。如果不是,那就剔除它。
举个例子,经历过高考的同学都应该听过“艾兵浩斯遗忘曲线。”
但是,却很少有人认真去学,去做。
艾兵浩斯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 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
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 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具体的复习时间如下:
第一个记忆周期是 5分钟,第二个记忆周期是30分钟,第三个记忆周期是12小时
这三个记忆周期属于短期记忆的范畴。
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周期。
第四个记忆周期是 1天,第五个记忆周期是 2天,第六个记忆周期是 4天,
第七个记忆周期是 7天,第八个记忆周期是15天。
做到这个复习规律,你的记忆就会变成这样:
很多人,从小就听信了这样一句话,导致学不好英语。
“我是中国人,我以后又不出国,学英语没什么用。”
每次学英语的时候,都用个“知识”来指导自己,最后什么成绩都好,除了英语。
然而,当时却没有想到:想考好的学校,英语是必考的,
上了好的学校,和厉害的人一起学,亲眼见到那些会学努力的人,你才能走得更远。
说的更远一点,据统计,80%的先进知识都是由英语写的,不会英语你就无法接触那些知识,只能等别人学会了,嚼碎了,再吐出来,让你去学。
你看,有些信息不是知识,有的人却误以为真,亲手了断了未来的路。
有很多人,会在40多岁的时候对别人说类似这样的话:
”唉,年轻的时候不懂事,早知道就多读一点书了......"
有这样想法的人在人群的比例很高,显然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知识的价值,
可是他们没有办法让孩子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而且是许多代人循环往复。
问题出在哪呢?
他们在思考知识价值的时候,只考虑“有用”和“没用”,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维度:“短期”长期”。
大多数人在判断知识的用处的时候,心里都有很“理性”的依据,
例如“我想学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没用的东西。”——这很好,没有错。
但与此同时,他们忽略了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依据:时间。
你想啊,“短期有用”的东西不见的”长期有用“,”短期没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没用。”
绝大多数人在判断知识是否有用的时候,希望那些知识马上有用,立竿见影,
希望在了解新东西的时候瞬间就能脱胎换骨。
于是,他们相当于剔除了很多“短期没用”,但绝对“长期有用”的知识。
二三十年过去之后,到了40多岁,他们被动性地意识到了一个灾难性的结果,
却完全不知道自己当初错在哪里,他们能表达出来的只有含糊的措辞,
即,“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儿”。所以:
知识从长期来看,应该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查理芒格曾说:“我们赚钱,靠的是记住浅显的,而不是掌握深奥的。我们从来不去试图变成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持续的试图别变成蠢货,久而久之,我们这种人,就能获得非常大的优势。”
我们不妨去拿一张白纸,平整的铺在桌上,
正面写从“长期”看来明显有用的事,尝试去做;
反面写上那些“长期”看来明显有害的事,着手去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