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一:有人读了很多书,变成了高手;更多人终日学习,却依旧平庸,为什么?
学习的目的并非追求信息量的多少,而是要建立一个思维模型,就像学数学计算一样,把无数的等式背下来其实毫无意义,只要掌握了加减乘除口诀,所有的计算题都迎刃而解。不知道这样的说法大家是否理解。
曾经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掘地蜂通常会把麻醉了的蟋蟀拖到洞口,然后进洞勘察确认安全,之后再把蟋蟀拖进洞中,这个行为乍看非常聪明;科学家尝试在掘地蜂进洞勘察时把蟋蟀往外拖一英寸,结果掘地蜂依然是先拖到洞口放下再进洞勘察,如此往复50次,蟋蟀依然未能被拖进洞。掘地蜂并不拥有智能,而是一直基因的定式而已。而我们人又怎么敢肯定自己不是掘地蜂呢?
曾经有个研究证明,人类95%的行为是基因决定的自发式反应,而另外5%的理性行为也往往是既定思维的自发式反应。这个可怕的结论就是虽然看起来我们有很多选择,其实我们身不由己。
芒格说:“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
高手跟一般人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拥有了更高级的思维模型。
追问二:为什么很多行业老手,专业技能非常娴熟,人生不过尔尔,并没有绽放太多光彩?
这里不得不提出那个当下非常流行的概念:刻意练习。
看过这本书的人都应该了解,单纯的练习是无效的,只有刻意练习,掌握了套路才能通向卓越。
卓越的公式:卓越=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
有的人喜欢打羽毛球,经常打经常打,但是水平跟职业选手差距依旧非常大,因为他困在了那个范式里面练,更深的内功没有得到,自然很难进步了。
经验会让掉进不思进取的舒适区,却不能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
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里说过一句话:脑力劳动者水平的高低在于掌握套路的多少。
所以我们的人生要不断的冲出技能的舒适区,跳入更有调整的伸展区,要建立自己认知世界的结构,要不断的追问事物背后的道理。
追问三:刻意练习怎么练
- 找到思维模型
- 不停的练,把思维模型刻到脑子里
- 找到好教练,做及时反馈非常重要
这里要介绍一个青年才俊:李叫兽
他有个很著名的打架的例子:他曾经为了不挨打去研究了打架这件事情,他得出了一个模型:用坚硬击打柔软;然后他照着这个模型加以练习,3个月后成为学校最能打的。
所以刻意练习的第一步是发现现象背后的方法论
接下来是反复练习,就是要思考
- 第一,这个理论还可以解释哪些现象,不断的得到证明是对的,就能在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 第二,我的哪些行为可以用这个理论改造
多次反复的练习,这个套路会激发脑子里神经元结构变化,一项能力就长在了脑子里了。
第三步就是及时反馈。最好是结交一些高手从旁指导,不过也可以通过结果去纠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追问四:你是不是一个识字的文盲,已经沉淀在了时代的底部
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是道理不对,而是你的认知并没有被改善。
这里想提出一个概念,叫“元认知”,就是事物背后的那个公式,如果不了解这个公式,你掌握了再多的知识也只是个识字的文盲。
芒格有一句名言:“在商界有一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准则,它分成两步:第一步,找到一条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严格的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掌握多元思维模型非常必要,否则你的视野会非常狭隘,会扭曲事实直到符合你的模型。就像一个拿着锤子的人看到满世界都是钉子。
当有一天,你真的把几个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联合起来了,你就能得到一个叫lollapalooza效应(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你就会变成不一样的人。
怎么不一样?
你将拥有破局的能力,你能够击透工作的本质,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下面分享出9个典型的思维模型:
屏幕快照 2017-09-26 22.39.54.png总结: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死了的人因为思维创造的力量得到永生,而活着的人用接下来的生命重复着to-do-list,有的人说这是宿命,但是从看了这篇文章开始,我要你明白:这是可以改变的思维模型!
私藏大厂内部使用产品需求文档,添加微信并截图转发本文章的朋友圈直接赠送
作者微信号,欢迎私信交流哦
我的二维码.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