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凡勃仑效应
定义:商品价格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反映了人们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凡勃仑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某些时候,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商品的物理功能,而更多的是为了获取另外一种社会效用,即通过购买高价商品传递出富有等信号,以此博取社会地位和名声,提升自我感觉。
凡勃仑效应不会出现在所有商品类别中,只有那些需要在公众面前使用,并与消费者个性,身份和品位密切相关的可见型商品才有可能达到炫耀的目的;同时,也并非所有消费者都符合这个效应,只有那些正在努力寻求更高社会地位,更愿意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或者攀比,更想得到他人羡慕或者尊重的人,才会这么做。
案例:以汽车市场为例,在国外,甚至在美国,路上奔驰宝马的数量远远少于国内,很多人购买奔驰宝马的动机并非由于其出色的性能,更多的是因为价格,和知名度,因为这些东西直接与人的身份,地位,财富相关,以此博取他人的羡慕和尊重。用中国流行的话来说称这样的人为土豪。
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塑造一种高端的氛围,讲述一个动听的故事,傍上一个贵族的大款,慢慢做好品牌溢价,给别人装的空间
2、鸡蛋理论,又称宜家效应
定义: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对产品的依恋越深。

案例:小米在刚推出时,MIUI 系统曾经收集了大量粉丝的意见,这就把粉丝与小米手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因为粉丝也为小米倾注了热情和劳动,销量大增也在情理之中。
应用:想办法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里,甚至付出一些劳动,会有效促进产品销售
3、适应性偏见
定义:人们对好的,坏的环境,最终都能适应的强大的行为心理

案例: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应用:产品设计中,将惊喜分阶段的呈现,效果会持续更长时间,让人有更多的期待
4、供需理论
定义:在竞争性市场中,供给和需求的相对稀缺性,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产量。

案例:钻石是20世纪全球最精彩的营销骗局。其实钻石真的没啥实际作用,但是只要营销做得好,没用的东西也卖出了天价。钻石在被发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是皇家和贵族炫耀财富的饰品,产地固定而且产量稀缺。十九世纪后期南非发现了一座储量巨大的钻石矿,对钻石的稀缺性造成了影响。控制钻石生产的戴比尔斯一咬牙买下了整个钻石矿,垄断了整个钻石的供货市场,最高时候戴比尔斯掌控着市场上90%的交易量。为了防止消费者再把买到的钻石卖出去,戴比尔斯制造了最“不要脸”的营销手段,把钻石等同于爱情。“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所以买了基本不卖,而且即使卖,你卖的价格也非常低。于是钻石的供给量就一直被控制着,钻石就一直成为毫无价值的昂贵商品。
应用:最稀缺的其实是每个人独特的思想。内容产品是一个方向
5、边际成本
定义:每多生产或者多卖一件产品,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
案例:电子书与实体书,电子书只需要一次生产,可以无数次的销售,每多卖一本,成本几乎为0,这时边际成本也趋向于0,而实体书,每多卖一本,需要多生产一本,有纸张,人工成本,边际成本一直趋向于一个定值,但绝对比0大得多。
应用:互联网产品经济对于传统经济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边际成本很低。
6、交易成本
定义:从自由市场上寻找、沟通、购买一项服务,为这个购买能够达成,所付出的时间和货币成本。通常来说,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等等。
案例:买一双鞋,很多人直接会去阿迪,耐克这样的品牌店,因为这些店的质量,品牌知名度他们都已经很熟悉,不用再去一一了解,省去了很多时间,而买一双鞋需要了解,选择的时间以及花费的金钱就是交易成本,直接买知名品牌会节省很多的交易成本。
应用:在产品中,多借助一些已经非常知名的平台去做宣传和营销会比较容易得到用户的信赖。
7、边际效用
定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消费商品的增多,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主观感受是降低的。最后会觉得再增加商品毫无价值,甚至有反面心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