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1459天
到不同阶段,对教育的理解会不一样。
在义务教育阶段,只知道要去上学,上学要认真,考试要考好,至于为什么要上学?上学到底来学什么的?这些问题,是没怎么思考的,以当时的认知,可能也思考不出来什么。
15岁以前,视野是比较狭窄的。所看到的天地,也不过方圆几里地。
在乡下,能看到的,或者说见得多的,就是农民在田里、在山上劳作的情景。
读书,还是一件奢侈的事呢。因为,在农村,劳动、干农活,才是能直接看得到产出的。而读书,对农民来说,反而显得“不务正业”。
不是说读书没用,是这种穷苦的生活,读书带来的价值很低。
农民当然也知道读书有用,知道有文化就不用干苦力,这么朴素的道理怎么会不知道。
但是,生活所困啊!并不能给孩子在读书上多少帮助,甚至在补充营养上,都显得力不从心。
供得起学杂费,吃得饱饭,就算可以了。至于孩子能不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学,那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
到了高中,开始体验县城生活了。
改变还是挺大的。
县城里,怎么说也是城里人,生活习惯什么的,自然跟乡下是不太一样的。
农民,干活都这么累了,还会去爬山、跑步锻炼吗?
显然不会。
高中看得书自然也多起来了。
学得东西,也更多。
也有目标了。
最直接的目标,自然是考上好的大学。
也会对教育有一些反思。
难道就为了考试?
有没有大志向。
高中的时候,觉得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
比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德,品德要端正。
智,学习成绩好。
体,身体锻炼好。
美,艺术审美。
劳,勤劳勤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