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不知道怎样能快速成长,所以更需要不断的尝试。
意气风发的开始
看到“十天十本书”的读书营招募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好事儿啊!第二反应是:这不难啊!
于是从书单里精心挑选了十本准备看,但还没来得及看的书,列在我的日程计划本中。
清单营招募志愿者,我希望锻炼思维能力,就报名了点评组,很突然的又被老铁推荐为组长。
定了每天早晨五点到七点读书打卡的计划,中午点评推荐。计划完美,就等开营。没想到这只是最简单的一步。
各种读书方法的尝试
第一天闹铃调在4:45,五点钟开始读,采取序言—目录—内容的顺序,因为内容比较简单,一个小时40分钟后我的打卡已经结束。
第二天读的书很有意思,一不小心陷了进去。等到抬头一看表,哇!只剩一个小时!书还没看完,清单才写了一条。
赶紧速速翻阅,抓到打动我的那一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来,两个小时零五分完成打卡。
第三天老铁批评我的清单只讲了what,没讲how,而how才是最重要的。我开始逼着自己坐在书桌前想例子。
结果时间没把控好,三个小时才完成,挤占了上班时间。
第四天尝试调整方法,我先重点看目录,划出十条我关注的,写下十条要点,然后有针对性的翻书、扩充要点。
两个小时,结束战斗。
之后几天,我开始了圈重点,奔主题,快速扩充要点的功利性读书方式,并保证每篇清单中至少有一到两个例子。
特殊情况怎么办
读书活动期间,我参加了单位在外地四天的集训。从早晨睁眼到晚上睡觉,身边总有人。
为了有个安静的环境能打卡读语音,我躲在卫生间读,寻找酒店里空着的雅间读。路上没有独立空间时,我站在火车的过道里读。
点评组的成长
点评组第一天,学着适应打卡程序。 我按着时间顺序找需要点评的文章,翻啊翻啊翻好久。
第二天我刚跟组里的成员商量着要细分时间段,大剩发来了新安排:按名单来点评。每天自己组内调换名单。
思前想后我的时间安排和点评时间有冲突。怎么办,好焦虑。
第三天我跟组里的玲子商量,把组长的工作分工,需要占用上班时间来做的二次推荐由玲子帮忙来做,没想到玲子同学爽快地答应了。
第四天看着我们写的推荐语被终极点评组的导师重新打造,新的点评语立意新鲜,用词高级,认知深刻。我们羞愧的不要不要的。
第五天组里成员深度挖掘好文,逼着自己对清单再次提炼总结,各个儿都写出了一二三条不同视角的分析。
虽然十天当中组里成员有的生病,有的加班,有的单位集训,但谁也没抱怨,彼此协调与包容,相互帮助,没有落下任何一个任务。
十天总结
打卡总结
“一本好书,只不过为那1%的邂逅。”
001十天十本书,首选能够快速阅读的书,如成长类书籍。我的书单选择的都是这类型书籍。
002成长性书籍20%是鱼骨,80%是鱼肉。 而我要做的是快速找到这20%。十天的训练提升了我快速抓取要点的能力。
003想办法挤出整块儿的时间。读写说、思考需要高度的专注。因此需要整块儿安静的时间。我安排在早上五到七点,精力好没打扰。10天下来,生物钟都跟着变成了早晨四点多。
点评组的收获
001链接牛人学习。进营前两天,不停的链接乐脉、大剩、舒达,请教点评组的安排,学习到了点评组的运作方式。
002牛人分享学点评。刚开始看文章,感觉都差不多。大剩引导我们,看看他们另外选出来的文章和我们选出来的,有什么差距。一比较果然有差距。
003逼着自己想破头。所有文章看过,挑出自己满意的几篇再对比,从中选出来后,逼着自己从立意、手法、结构等多个方面逐一排查,找到亮点。绞脑汁的过程极大的锻炼了自己的总结体检能力。
从痛苦到提升
十天中,从以为轻松到忍痛坚持。每一次要求自己早起,只为不浪费之前的努力,反而激励了自己认真读书。
时间短任务多,治愈了自己的拖延症,两个小时快读快写快说,逼迫了脑袋快速运转。字数的要求也锻炼了我凝练文字的能力。
还好只是这十天,但也很感谢这十天。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