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商品交换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经济行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每人每天要买些什么不买些什么,都需要思考后作出选择,虽然有时这种思考比较简单。为什么要进行商品交换?当商品交换成为一种常态或习惯,人们可能会忽视“为什么”的问题,类似于此,很多事情熟知但不深知。
交换的一个简单理由就是为了满足日常所需。在市场经济时代,大大小小的生活用品都不像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样靠政府供给了;人们也不可能再像封建社会时那样自给自足,所以商品交换更加频繁,交换的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商品的极大丰富引发了人们更多更强欲求,相信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欲求是渴望被满足而不是被压抑,所以需要的是人们用手中的货币和商品进行交换。这是一个看起来并不像经济学的答案,但别忘了,经济行为也是人类行为的一种。“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米塞斯也曾指出,“它(经济学——笔者注)的陈述与实际的人的行动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而对后者的了解是正是经济学研究的目标。”
自给自足的生活中,几乎所有事情都需要人们自己来做,而一个显然易见的事实是,人都有局限性,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得非常好。别人很简单就能生产出来的物品,自己去做可能就非常困难。面对这种状况,人们可以选择用物或货币与之交换。如不交换,则意味着浪费时间和精力。这种浪费在经济学看来则意味着成本。经济学上的成本概念不同于会计学的,因为经济学上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最简单的定义:“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由此来看,成本就是在说代价。有选择就必然为之付出代价,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交换行为减小了人们事必躬亲的成本。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单纯从成本角度看来是基于同样的道理。由于“机会成本”的客观存在,李嘉图发现了“比较优势原理”。不同的国家由于生产条件、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等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其生产商品的机会成本也是不同的。就算假设,某一国家具有生产所有商品的绝对优势,该国家也是需要对外贸易的。因为具有绝对优势的同时意味着生产时的机会成本更大,同时意味着不具备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原理”至今仍是主张自由贸易的有力证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