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隐居的隐士都是一口深邃的井,
朝井里丢石头是件简单的事,
但想要把已经沉到井底的石头重新捞上来
却很难。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这一段出自“毒舌之噬”一章。
查拉图斯特拉在无花果下睡着了,
一条毒蛇爬过来,
咬了他。
查拉图斯特拉醒来,
叫住正欲逃离的毒蛇,
谢谢它在恰当的时候叫醒自己。
毒蛇很伤心,
爬回了查拉图斯特拉身边,
用舌头舔舐着他的伤口。
这一章大抵是想说,
不要以德报怨,
那是对他人的羞辱。
可以愤怒,
可以诅咒,
但不要羞辱别人。
最后,
查拉图斯特拉还特别提到,
“不要用不公来对待身边的隐居者”。
理由,见引用部分。
这里提到隐居者,
突出了其孤独骄傲,
不屑入世、斗争的特性。
伤害一名隐居者,
收不到他的愤怒、还击,
就像朝深井中扔进一块石头。
见不到波澜,听不见水声。
这时候就该轮到伤害者失望了。
有人这样理解引用的那段:
之所以不要伤害隐居者,
是因为他们表面上风轻云淡,
但实际上会把伤害沉埋心底,
成为永久的伤疤。
这种理解,
是站在隐居者的角度。
我站在伤害者的角度,
产生了如下想法。
隐居者不是“表面的”风轻云淡,
人家是实打实的“不屑”。
而这种“不屑”,
正如之前说的“以德报怨”一样,
也是对伤害者的一种羞辱。
伤害者永远得不到回应,
也永远摆脱不了这种羞辱。
之所以会这样想,
是因为我曾经扮演过“伤害者”的角色。
十来岁的时候,
我和几个朋友,
借着邻居的水泥台玩乒乓球,
同乡一个油黑皮肤的姑娘,
比我大几岁,
带着她的妹妹弟弟,
想霸占水泥台,
把我们赶走,
双方你一句我一句,
就吵起来了。
我小时候特别怂,
骂人打架这种事,
我都躲得远远的。
偏偏那一次,
也不知道哪里借来的胆子,
怼了人家一句:
“也不知道是谁,
根本就不是这儿的人,
就来称霸王。”
当时我的神气,
肯定是很招人恨的。
那个姑娘,
其实是很不幸的,
是被捡来养着的。
然后,
那姑娘就抽搭着离开了,
末了还放下狠话,
“你等着。”
我忐忑地等了几天,
然而终究也没等来什么,
我和那个姑娘,
也再也没什么交集。
每次想起这件事,
我都觉得自己做了坏人。
就那样揭开别人的伤疤,
实在是很不厚道。
那个姑娘当然不是什么隐居者,
而我,
却是如假包换的伤害者。
我没有等到她的“报复”,
却等到了自责,
用尼采的话来说,
是羞辱,
是对自己的羞辱。
好了,
我做过“坏人”,
其实也做过“隐居者”。
我想,
大部分人和我一样,
两种角色都扮演过。
做“坏人”,
痛快一时;
做“隐居者”,
忍耐一时。
祝,
莫做“坏人”,
也莫做“隐居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