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海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说:
人秉七情,感于五内,不足,故足之蹈之舞之,发言为诗,唱咏为歌。操所言“歌以咏志”,得其时之乐也!
注:
诗为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原名《步出夏门行》。坊间言操征乌桓凯旋,过碣石山而作。蓬歌对三国历史只有个朦胧的认识,不大肯定。但这首诗所展示出来的心情和豪情壮志,能看得出来是非常得意,所以上面就说是得其时之乐。由此推测,得胜归来登山赋诗是很有可能的。另外一个就是,碣石山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在。
传说当年秦始皇让徐福东渡入海寻找不死药,就是在这一带,秦始皇游历到这里,登临碣石望眼欲穿。奈何徐福在日本岛做了土皇帝,就没想过要回来。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秦始皇巡游到琅琊山东,登临碣石山架石造海,奈何当时技术不行,无法在海里架桥,淹死了数以万计的民夫。始皇帝无奈正要放弃的时候,有个老道就出来了,用鞭子抽打石头,那石头出血痛叫,乖乖下海架起了桥。这就是典故“秦皇鞭石”的源头。蓬歌对那一带地理不甚熟悉,不知琅琊山东面是不是碣石山。因为碣石山传说有三处,有些人根据记载直接就将这个当成了琅琊山,但琅琊山不靠海是肯定的。这是闲话,诸君但看看便可。若有熟知的,还请不吝赐教。
由此可知,操登临碣石观海赋诗,实则也是效仿古人燕然勒石(甚至看齐秦始皇),彰显豪情壮志,抒发心中无限得意。实际上,本朝太祖也有此举,这个就不展开说。
昨天在《短歌行》中有说,操诗王霸气是一大特征。诸君单看文字,就能感觉到那一股吞吐宇宙的气概,这是刘备和孙策比不了的。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等,则又不是一个类型的,无法比较。否则,不等阿瞒死去,曹与马早已共天下。
本朝太祖诗词,看似有大气魄,但雕琢痕迹明显,无如阿瞒诗浑然朴实,盖文化涵养高低之别。蓬歌每谓后世诗词,华丽则华丽矣,精细亦精细矣,然清丽淳朴,则无及古诗。此言,亦适用于此。操诗为汉后,建安以后,便算作魏晋诗,华丽雕琢,精于文法,已渐失古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