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诗经·国风·魏风·伐檀

作者: beikerray119 | 来源:发表于2020-04-29 10:31 被阅读0次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国风·魏风·伐檀

    贡献维护者 贺琪炜

    《伐檀》一诗出自《诗经》,为《国风·魏风》的一首,是魏国的民歌,共3章,有27句,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责问,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1][2]

    作品名称:《国风·魏风·伐檀》

    作品别名:《伐檀》

    创作年代:战国

    作品出处:《诗经》

    作者:无名氏

    作品原文

    伐檀

    坎坎1伐檀兮,寘2之河之干3兮,河水清且涟4猗5。

    不稼6不穑7,胡8取禾9三百10廛11兮?

    不狩12不猎,胡瞻(zhān)尔庭有县13貆14兮?

    彼君子15兮,不素餐16兮!

    坎坎伐辐17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18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19兮?

    不狩不猎,胡瞻20尔庭有县特21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22兮,河水清且沦23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24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25兮![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寘:同“置”,放置。

    干:水边。

    涟:即澜。

    猗(yī):义同“兮”,语气助词。

    稼(jià):播种。

    穑(sè):收获。

    胡:为什么。

    禾:谷物。

    三百:意为很多,并非实数。

    廛(chán):通“缠”,古代的度量单位,三百廛就是三百束。

    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县(xuán):通“悬”,悬挂。

    貆(huán):猪獾。也有说是幼小的貉。

    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辐:车轮上的辐条。

    直:水流的直波。

    亿:通“束”。

    瞻:向前或向上看。

    特:三岁大兽。

    漘(chún):水边。

    沦:小波纹。

    囷(qūn):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飧(sūn):熟食,此泛指吃饭。[2][4]

    白话译文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3]

    创作背景

    这里将此篇作为反剥削诗歌看,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诗经选注》的看法,即:

    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问责。[2]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

    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愈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此篇三章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利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还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部分,在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之用的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也说明剥削者对猎取之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的力量。另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最早的杂言诗的典型。[2][5]

    名家点评

    戴君恩《读诗臆评》谓其:“忽而叙事,忽而推情,忽而断制,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牛运震《诗志》谓其:“起落转折,浑脱傲岸,首尾结构,呼应灵紧,此长调之神品也”。[5]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分为大雅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史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6][4][7][8]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9]

    参考资料

    [1] 谈《诗经》中的社会阶层生活状况与话语权.南京市信访局 [引用日期2014-05-03]

    [2] 肖复兴主编,梁士朋改编 .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1 :2-4 .

    [3]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14-216页

    [4] 伐檀(坎坎伐檀兮).邵阳市第一中学 [引用日期2014-05-03]

    [5]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16-217页

    [6] 肖复兴主编,梁士朋改编.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1:1

    [7] 宋建华.人类知识文化精华.第1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6

    [8] 不朽的《诗经》.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14-05-03]

    [9] 《诗经》简介.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5-0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2 诗经·国风·魏风·伐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qg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