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正挑战着人文
——以“今日头条”和“抖音”为例分析技术对人的影响
最早西方用art一词来表示技艺、工艺、艺术、器具、技巧等人造物。而technique和technology是十七世纪,启蒙思想家狄德罗首先使用的,结合了希腊文前缀和英文的后缀得来的,专指技术的意义。在探究技术的过程中,人类学家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一书中,探究得到有关技术的定义问题。他的结果呈现为:
技术是在人们出生后所诞生的事物。
这个定义的精妙之处在于他将技术以人的标准做了划分,并不是说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而是说这个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考虑了技术对人的影响。“我们塑造了技术,技术也在塑造着我们”。技术在人出生之后才算做技术,出生之前的“技术”影响从上一代人开始,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构建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在人们出生之后,这种受到技术塑造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就自然而然地继承到我们的身上,这是家庭社会教育的作用。我们延续了“上一代”的技术,生活在其构建的意义集合之中,并习以为常。就像我们不会觉得自行车是什么了不起的技术,是因为它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习惯中,我们了解它,知道何时使用它最佳……这种技术对我们做的仅仅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之前即使摆放在人面前也不会觉得有什么。
只有我们出生以后的技术,才使我们感到新鲜,让我们有机会分析其伟大过人之处,并且明白他们对我们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这个方面看,这则定义似乎充满了感性的色彩。“出生”这个词变得模糊并充满意义。它象征的不一定是birth这个详细的界限,还可能是在我们生活的某个节点,新事物产生,并开始对我们产生影响之前。其割裂之处只在于没有说明“出生”以后对我们的影响。
实际上,新技术产生并迅速席卷我们生活的现象,也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的流行时开始的。可悲的是在网络爆发并席卷人们生活之前,看重这些力量的反而是军事野心家和游戏设计者。胜败不论,在我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到畅快网络的今天,网络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在一点一点淡出我们的视野。最开始用百度搜索,最开始使用手机地图,第一次使用外卖软件,第一次在手机上看报纸……这些新鲜的体验不久之后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智能手机这样一个媒介硬件,成为信息和关系的来源。很明显的案例就是近年来对于“学生们上学能否带手机”一事的斟酌与讨论。本身讨论主要是在网络上进行的,本身在媒介的使用上就体现出了一种依赖性。它所传达出的信息,表面上是针对手机这种“玩具”的,可是仔细一想,为什么玻璃球、游戏机、扑克牌没有引起这样的讨论呢。很明显手机本身作为一种“玩具”具有其他玩具所不具有的吸引力。当孩子们借助手机做到“全知全能”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能够破坏这种对人的延伸。手机延伸了人的感官,使得手机的使用者能够做到跨越时空距离相互沟通,使得近视的人能够用摄像头捕捉视野之外的事物,使人们能够体会他人不说出口的情绪。手机增强了使用者的记忆,当头脑记不住事情的时候,可以用录音、录像、记事本等功能帮助记忆,甚至还能设置提醒。手机也扩展了人的思维方式,当尝试去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人们不再直接地说出来,而可以去网络上查询他人的表达,查询他人怎么思考,学习称得上是最优的经验。某种程度上来说手机将人局限了,也在某种程度上,手机使人更加丰富了。
从这个方向接入今日头条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如今很多应用都可以使用QQ、微信、微博作为基准账号建立用户单位,表现为我们甚至不用再去注册新的账号,可以直接使用以上账号直接点击登录。这样做省去了我们注册账号的繁琐和记录账号的麻烦,更加有利于在这个多应用共存时代的推广和传播。从单应用运营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和腾讯等主流平台“共享”客户资源,分流服务的低成本做法。一来不再使用人力物力建立数据库,其次就是在数据的收集上省下了很多成本。QQ、微信作为社交平台,提供的兴趣服务更像是一种“打搅”,但是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慢慢开始沉浸在其中。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对用户关注的内容、搜索的内容进行分析,生成与其符合的兴趣推送就是这些平台常用的方式。而在与今日头条等应用合作的过程中,这些数据是共享的。近而今日头条就能够借助主流社交软件的渠道收集到用户的兴趣信息,做到“定制”推送。
这样的做法,只有在网络时代才能够发生。信息的统计和定向输送都不是难题,成本低到可以忽略。对于个人来说,他们看到了自己愿意看到的话题,关注了自己喜欢的题材。乍一看皆大欢喜,是一个双赢局面。但是从技术主义的角度看,最大的赢家既不是媒介经营者,亦不是媒介的使用者,而是媒介本身。媒介通过传播者的数据收集,和使用者的沉浸,将其自身塑造成受两边欢迎的样子,以此达到“生存”的目的。技术是由人创造,承载人的利益的。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看,技术的本身是“资本”的,其逐利性决定了它本身的生存欲望和进化欲望。在贴近和反应人的生活的时候,技术本身在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有吸引力,并且充满了对人的同情和依赖。而无论技术的表象如何变化,变得再精致,再诱人,其本质都是一个在不断发展扩充的进化主体。
这一点可以用抖音的案例来解释。当米姆席卷网络,原创内容弥足珍贵,我们打开的每一个视频都在撩拨着我们向其同化看齐的欲望。者表现出的是技术的“人格性”。它像人一样,优秀的品质、话语、手段都是他人向其学习的动力。这看起来是人们在相互学习,形成认同,实际上这种认同是技术带给人的。在抖音出现之前,人们从书本、家庭和社会学习知识,抖音之后,人们开始发现人们被抖音“同化”了,不同的创作者都是相同的技术的基因。长此以往,人们的个性和性格构成的个人认同将不再由我们自身决定。原本主体的、能动的、社会历史的认同,被抖音这个技术与人的集合彻底打乱,导致了很多人的认同危机。在人文主义的基石上,在个人于社会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身份认同,在技术的引力下改变了轨道,使之更趋于平淡话和大众化。技术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使得人发生了相对曾经的大幅改变。这便是技术与人沟通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分歧。技术根植人的社会,遵循着人的发展规律,而本身却是与人的道路大相径庭;人本身要借助技术,利用技术认识自然改变自然,最终却向技术妥协,被技术改变。
马上5g就要商用了,那必然又会带来一次对于人机关系的探讨和反思。在技术慢慢蚕食人文主义的道路上,人越来越难保持住自己的个性。我们创造了技术,技术也在塑造着我们。以一种人化的,充满吸引力的方式,技术改变着人本身的运行。或许是人一种进化,也或许对人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