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8
关于书中的干预,作者与清华大学的刘丹副教授进行了技术反思和复盘。
“我给的建议可能是错的”
这些网上的干预,是把改释、悖论干预,隐喻式的催眠,甚至行为治疗的一些理念都综合到一起,类似于系统治疗里的“结尾干预环节”,先做积极的评价,然后给出建议。
很多在网上提问的人,其实是处于一个“稳态”里,有很多千丝万缕的力量维持这种“不变”。他们提问要来的建议不是为了改变,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无法改变。
所以,给出的建议需要有分寸,既要对抗“稳态”,又不能明着对抗,要顺着它一点。
这样就会发生一种很隐蔽的变化,一种第二序的变化,脱离了第一序的惯性。顺着“稳态”,接住惯性,然后往前走一小步,把这一步变成具体的动作。
传统的心理治疗是在一对一的语境里,需要建立稳定的治疗关系。现在的这种干预的方式,成本更低,只走最小但能做到的一小步,仅有5%的改变,同时,要求提问者反馈,以结果来驱动。这样,就能知道哪些工作是有用的,哪些是自我欣赏但对别人没有帮助的。有时候,你想表达什么并不重要,对方想看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写公众号我发出的信息,有80%都消散了,对面的人只抓住他认为重要的20%,然后按他的理解自动脑补了剩下的80%。所以,要想尽量对那个人产生影响,只能尽量使用他自己系统里的东西。
这就像是一个实验,成本很低,很快能给出结果,如果错了,随时可以调整,随时可以改变。哪怕失败了也是一种成功,成功了解了自己一点,下次就知道要怎么做更好。
这个干预,可以叫做“网络准咨询”。
有效的干预,要“没有异物感”
两个核心点:
第一,用90%的力量在做融入,也就是认同他;
第二,就是极其微小的变化。
《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中,如何通过扰动一个非常小的节点,来恢复一个失功能的复杂系统。两步走策略:先重建结构,然后激发。
与之类似,围绕融入(joining),进行支持、认同、积极赋义,建立一个新的结构;通过这一个点的激发就会带来连锁效应,激活整体的状态,系统功能就恢复了。
设计一个体验,哪怕一点都不变,外在看上去都没有改变,只要内在只有一秒钟的震荡,触及了那个最小的、可觉知的改变点,就会有强烈的体验。
吃东西的案例(《是家人的要求,还是自己的需要》),让她统计,哪一部分是为自己吃的,哪一部分是为别人吃的。通过一个简单的分类,把不同的意义分开。动作足够小,变化足够小,小到所有人都可以做到,同时在这个干预里又由极大的接纳和尊重。
首先给予一个很大的托举动作,然后要求做一个很小的改变。
如果要给对方一些新的东西,最好用他自己的原材料组织起来,减少“排异反应”。
这些干预,如果想要更有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干预的体量,要很小很轻。如果给的新东西稍微大一点,跟日常熟悉的东西距离远一点,就会被扔到一边。除非有像米纽泰那么大的劲儿,在现场直接引发一个新的反应,在那个巨大的张力下还能坚持住.......。
改变从哪里来?
提问者处于一个矛盾的系统中,这里面有很多人,他的超我,还有很多权威,以及咨询师,这些人大部分是否认或打击本我,超我强烈地希望他有改变,他要跟那些部分对抗。
从关系的层面上,他保持自己不变,某种意义上是在保持自己的主动权、自主权。
如果咨询师表现得太迫切,想要他变好,“保持不变”于他而言反而多一份意义。这个意义就是:我不是你以为的那么简单,我不好糊弄,我比你预想的那个样子要复杂得多。
承认他的处境是复杂的、有挑战的,改变是困难的。这是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
有的干预需要以年为单位的跨度上发生改变,一个人或者一个系统进入另外一个生命周期的时候,那个答案才会水落石出,浮现出来。
“脑袋伸进来,腿还在门外”
弗里茨.西蒙《循坏提问》,“你肯定有你的道理,但我没搞懂,可能我太笨了”既笨拙,有很仗义。让提问者感觉到,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怎么做都好,反正有一个傻乎乎的治疗师陪着你试错。
学习新的东西就代表着打破原来熟悉的东西,人们没那么容易想学新东西。
书中大部分干预方法,脱胎于系统式心理治疗,这是一门以系统论为核心的心理治疗流派。书中某些具有灵光一现或独辟蹊径探索价值的干预,也是源于系统论和系统式心理治疗领域的前辈大师。
网友评论